
身肩着东莞制造的盛名,同时又是汽车能源领域的新贵,这让东莞首批纯电动中巴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太多的关注。不过,与外界对其高调的评价形成对比的是,首批50辆纯电动中巴的研发却一直进行得十分低调,而且最终诞生在松山湖附近一间普通的生产车间内,50多名员工加工程师,以手工为主的方式,完成了对这批车辆的最终打造。
到底这批车有着怎样的神秘身世?从选材到落地又经历了哪些环节?南都记者日前来到负责该车研发生产的单位———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在研究院常务副总经理张永安的带领下一探基地实况。
选材
小到油漆大到玻璃钢都用最好最环保材料
张永安告诉记者,东莞打造纯电动中巴,是基于纯电动中巴是国内最缺的车型。在电动汽车生产领域,全国的制造厂家为数并不少,仅深圳就有五洲龙和比亚迪两大汽车公司,但是前者重点打造大型客车,后者发展家轿,在中巴这一领域并不具备优势。看中了这一点,东莞就将中巴作为自己研发纯电动车的首选目标。也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行业领域的“空子”,才让五洲龙这种成熟型企业最终选择了与刚刚起步的东莞联手打造纯电动中巴。
为了将首批生产出来的纯电动中巴打造成真正的精品,张永安透露,他们对车选材的要求十分严苛。为了能最大意义上突出东莞本土造的特色,造车所选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来自东莞企业。“这些企业有些是来自于我们业务员的前期摸查了解,有些是来自于行业间的推荐”,但有一点,就是东莞早前没有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先例,即使是如东莞雅日玻璃钢有限公司这种成立超过20年的老厂,“也需要我们提供图纸才能生产出我们想要的产品”。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孟宁介绍说,从订下原材料到实际装车,原材料需要数遍送回承接厂进行返修。“大家都是刚开始接手,需要一步步磨合”。正因为如此,首批5辆纯电动中巴生产出来用了一年时间,但后面40多辆车下地只用了半年时间。
除了像玻璃钢这种大型配件,即使是油漆等车身细节,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也没有丝毫含糊。张永安介绍说,他们从选取的油漆制品到采用的密封喷漆房,都是采用行业内最好最环保的,“几乎是零污染”。
车身
轻便牢固是打造重点车身两侧用三道防护
东莞生产的首批纯电动中巴,实际上已是研究院的第六代产品。有了前五代的经验积累,这批中巴有了比以往更鲜明的车身特点与打造方向。“新结构、新动力、新能源”成为其三大特色。围绕着“新型轻量化电动汽车”的打造方向,建立了快速车型开发平台、三元结构创新平台、集成仿真技术平台、电力电子系统开发平台等四大先进技术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整车开发技术体系。
其中,三元结构开发平台主要支持轻量化车身结构开发。为了实现车身轻便,车身在主要受理结构上采用铝合金或三材料复合结构,对“地板”部位减重;整车受力结构也主要采用碳纤维、玄武岩纤维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