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开始,便有众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电动汽车租赁中,随着2014年国家推进分时租赁、车辆共享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更多的力量开始进入这一领域。2015年1月起,深圳、武汉、杭州、重庆四地又开始进行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示范运营试点。可以说,电动汽车租赁正在遍地开花。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家助推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背后,普遍的消费习惯其实还未形成,场地和设备成本及缺少准入标准等均构成阻碍,用户体验也亟需提高。租赁是否真能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难题,仍待市场考验。
大型企业介入电动汽车租赁
目前国内电动汽车租赁运营商有六大分类,一是IT企业,包括杭州“车纷享”、北京“一点租车”等;第二类是电动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例如上汽集团的“e享天开”、北汽集团的恒誉租车等;第三类是充电桩厂商、电网企业,包括北京赛特康的“小易租车”,特锐德的“1度租车”;第四类为租车企业;第五类为开发区企业,如上海汽车城“EVCard”;第六类则是正在探索中的混合性公交企业。
据了解,上海汽车城“EVCard”以及北汽恒誉租车是目前运营时间较久的分时租赁项目。
上海汽车城“EVCard”自2014年5月便启动运营。目前上海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按分钟计为每分钟0.5元,按小时计则为每小时30元,按天数计则为每天180元,租车前需上交押金1000元,在租车订单结束后,若无违章查询结果,30天后便可提交退款申请。
截至目前,已有95个网点,650辆电动汽车投入运营,其中私人租赁业务板块300辆,余下则提供给公务用车及企业单位用车。上海汽车城副总经理曹光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每辆车每天平均使用时长为3小时,并且在逐步增加。”与深圳分时租赁项目不同的是,上海汽车城“EVCard”大部分使用的是自己的停车场地。
北汽新能源也与众多大型企业合纵连横。2月份,与富士康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誉),主要针对私人消费开展分时租赁业务。5月,北汽新能源又联手庞大集团启动专为公务车市场量身打造的“ready-go绿动”项目。6月,其与首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通过分时租赁的方式进入高端酒店市场,开展客户接送业务。北汽新能源分时租赁业已在私人、公务、商务、商用四大市场全面启动。
恒誉目前在北京市内共布设30多个网点,投入运营车辆300多辆。恒誉副总经理王玉静告诉记者,目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订单数量还比较少,每天车辆使用量在30%左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他表示,分时租赁要做大规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方便的话,需要更加密集的网点分布。
王玉静告诉记者,停车场地不足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北京停车场地很紧张。除了租用现有停车场之外,我们一是会和一些酒店、商场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其空置场地;二是会利用现有物业场地,和对方进行收益分成。”
PPP合作模式是关键
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短期政策红利,购买电动汽车以及建设充电桩都能够获得政府补贴和支持,许多企业都希望在这片行业蓝海中抢占先发优势。但由于目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缺少标准和准入,加之分时租赁各个环节的供应商各自为阵,使得整个行业整合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