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迅猛增长的汽车业务曾一度将比亚迪的业绩推至巅峰,但自信满满、盲目扩张的王传福很快遭遇了“滑铁卢”。
近5年来,比亚迪围绕汽车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经营大势已基本逆转。比亚迪的核心策略是,加速电池业务与汽车业务的协同整合,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将资产重心配置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时,王传福巧妙施展财技,将融资工具运用到极致,缓解资金压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比亚迪产能布局遥遥领先同行。王传福又一次站在“风口”,昔日首富能否借势再登财富巅峰?
2015年上半年举行的第19届深港澳国际车展,车模明显减少,但镁光灯下的比亚迪新款SUV车型“唐”格外炫目,引来大批到场者围观。“唐”外观设计个性大胆,车身侧面印有“542”标识。这组数字代表了比亚迪的一个全新车型系列定义:“5”代表了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秒内,“4”意味着四驱,而“2”则代表了百公里的综合油耗在2L以内。比亚迪表示,新车先期推2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7.98-51.88万元。新车可享受国家3.15万元/辆的新能源补贴,而地方政府(北京除外)也会比照国家标准按1:1给予消费者现金补贴,同时免征购置税和车船税。
“唐”是继比亚迪推出新能源汽车“秦”之后的又一款新车型。2013年12月,比亚迪推出了针对个人消费者的双模电动车“秦”,凭借其5.9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1.6L的百公里平均油耗及汽车智能平台,在动力性能、节能减排和驾乘体验等方面的优势,获得热烈的市场反响,迅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
2014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倍,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位居榜首,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更是遥遥领先,稳占市场领导者地位。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5年前6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2万辆,同比暴增203.8%。其中,插电混动轿车“秦”以1.64万辆的销售量再度卫冕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超出排名第二位的东方标致近1.1万辆。
“新能源汽车收入在2015年会继续倍增,至少要做到150亿元。在国家多重政策支持之下,2015年比亚迪将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车型。”王传福在比亚迪2014年全年业绩布会上放言。
2015年6月4日,比亚迪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150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市场。20天后,王传福再减持套现17.5亿元,并全额无息借予持股计划的97名员工,帮助公司激励骨干员工、以利益捆绑核心团队。
系列高调的动作显示,比亚迪正向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歌猛进。依靠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强劲增长,曾在燃油汽车市场铩羽而归的比亚迪,正在走出当年的经营困局。
深陷困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传福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公司。只用了不足10年时间,比亚迪创造了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王国”,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民营企业。2002年7月,比亚迪股份(01211.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随后,比亚迪业务向手机代工领域延伸。2007年3月,比亚迪将该项业务分拆出来,以比亚迪电子(00285.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为突破产业瓶颈,2003年,比亚迪以2.69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股份,进军汽车业。2011年6月,比亚迪(002594)在深交所挂牌,完成了H股与A股的两地上市。经过数年发展,比亚迪形成了电池、手机代工、汽车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
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展示出王传福过人的投资眼光。数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比亚迪汽车业务顺势崛起,“电池大王”王传福晋级“汽车新贵”。2008年开始,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呈现跳跃式增长,销售额从2008年的92.71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26.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6.29%。比亚迪汽车销量位居全国同行前十,成为当时增速最快的车企。
迅猛增长的汽车业务,成为比亚迪业绩增长的引擎,并占据比亚迪的半壁江山(图1)。2007-2008年,比亚迪的营业规模仅为200多亿元;2009-2011年,已实现了向400亿元的跨越,并稳定在400亿元之上。汽车业务将比亚迪业绩推送至巅峰。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