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与日本松下公司近日宣布,将在美国合作建造一座超级锂电池厂。工厂生产的电池、电池模块和电池组将用于特斯拉的电动车和储存市场。
华商书院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郑学浩表示,特斯拉的长远目标是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供应低成本的电动车,而电池是高性能电动汽车最为昂贵的部分。特斯拉建设超级锂电池厂就是要通过实现电池的规模生产,来降低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
据悉,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增长,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自动化水平,降低成本已经成为锂电池企业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
下游需求刺激产能扩张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随着下游需求的不断攀升,锂电池目前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不少新能源汽车因为电池供应不足,销量受到影响。
为了满足下游需求,同时降低成本,在竞争中争取更大优势,国内很多拥有锂电池生产线的汽车企业和锂电池企业也开始加大锂电池的投资规模。
比亚迪6月3日晚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亿元。其中,集资净额中约60.23亿元,将用于铁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该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动力电池生产能力6吉瓦时/年,全部用于满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需要。
据了解,五龙电动车集团计划投资46亿元分三期在天津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五龙电动车集团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将在新区启动两个项目,总投资额达93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形成年产1.3亿安时的生产能力;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达产后预计新增4.7亿安时产能;三期工程达产后预计新增9亿安时的产能。
浙江大东南股份有限公司6月5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浙江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约7.96亿元,分两期建设“年产3亿安时高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其中一期项目建成圆柱生产线3条,方形生产线2条,建成后形成年产1.2亿安时高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二期项目拟建成圆柱生产线7条,方形生产线5条,建成后形成年产3亿安时高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日,已有近15家上市公司通过增资入股、设立子公司、新建产线等多种形式在动力电池领域进行扩产,项目总投资达400亿元。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基于对动力电池未来的乐观预期,围绕电池、材料、设备等动力电池关键环节的投资还会持续增加,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预计,2015年全年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有望超过900亿元。业内预计,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20万辆,2020年销量将达到100万辆,受此影响,未来十年内,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短板日益凸显
生产规模扩大了,成本必然会降低,但是产能扩大之后,锂电池的质量问题成为了一大考验。业内人士介绍,国内本土的动力电池以前都是小批量,为客户样车配套。但当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需要大批量生产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质量上的问题。
不仅如此,我国动力锂电池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悉,日本电池平均能量密度要高出中国平均水平的30%-40%,充电次数也能达到中国的几倍。
“目前全球的锂电池核心技术基本由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上虽然加大了投入和努力,不过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我国锂电池材料技术水平仍然偏低,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郑学浩表示。究其原因,我国在锂电池领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很多产品靠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在引进的技术中,大部分属国外中低端技术,高端技术很难被引进,而中国自身又缺乏锂电池高端性能的研究。
据悉,隔膜是锂离子电池关键的四大原材料之一,生产工艺包括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赛迪顾问近日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白皮书(2015)》指出,在干法隔膜领域,干法隔膜目前基本相对成熟,竞争情况相对湿法而言更为激烈,且基本能完全替代进口隔膜,面临着价格下行的压力。在双向拉伸强度更高、厚度更薄的湿法隔膜领域,目前国内还处于进口替代的前期。而未来隔膜产业的竞争将集中于湿法隔膜产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在锂电池原料生产方面,我国也处在低端水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面临巨大压力。
目前,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快速增长,锂电池企业并不发愁产品销售的问题。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利于锂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表示,锂电池行业当务之急并不是盲目扩充产能,而要通过产业协作完成技术积累,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驱动下游市场的应用普及。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