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领域,自主品牌是否会消亡?十年或者更近些的五年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忧心的话题,而今,事实证明这已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以民营资本为主要带动力量的自主品牌在近五年内迅速崛起,并捱过了挣扎求生的阶段,进入平稳的上升期。这期间,受到市场波动,以及自主品牌阵营内部的不断整合,市场份额或许会有浮动,但不至于动辄就由此联想到自主品牌的生存问题,至少目前看来,优质的本土汽车制造商正在不断冒出。
因此,如今还再一味唱衰甚至唱空自主品牌,便可究其动机了。
最近,对自主品牌前景看空至无以复加地步的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刊出的一篇访谈稿,文中所引述的那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观点称:“自主品牌未来必死无疑。”这位人士的绝望已经到了让他认为“中国没有自主品牌更好”的程度,在他看来“很多合资企业在中国短兵相接,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政府可以支持这些企业。在中国,它们要想做大,会把技术带到中国来,虽然现在没有,以后一定会有。这样中国的技术水平就上来了,中国技术人员的机会也就来了。” 这套神一般的逻辑体系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十多年前,当李书福、王传福怀着独孤求败的精神闯进这个被外资和国有资本联手垄断的市场时,无论业内还是业外,乐见其成者确实寥寥,就连他们身边最亲密的人也是极力反对。然而,无论是吉利还是比亚迪,或者偏居保定一隅,靠皮卡起家的长城汽车,如今不都站起来了吗?这说明,我国市场这一阶段由各个消费层次垒起的庞大需求所衍生出的机遇非常多,外资品牌无法全部鲸吞。同时,国有汽车集团先前数十年间无作为,民营资本一进入便迅速带活了市场,也说明民营资本本身所具备的活力和韧度让吉利、比亚迪们在汽车市场大有可为。
以前,我们对自主品牌没有信心,是因为民营资本被限制进入,后准许进入后又遭到政策的不公正待遇,再加上它们没有技术积累,融资困难,几家民营车企都是步履维艰。与此同时,国有汽车集团则只顾依靠旗下合资企业掘金,没有清晰的自主品牌发展规划,无论资金还是人力,投入均严重不足,确实让人无法憧憬自主品牌的未来。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现在我们至少有两个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有了声望:吉利和比亚迪。前者靠收购沃尔沃声名鹊起,证明中国车企已经具备国际化运营的能力以及和世界对话的胆识。后者被巴菲特相中,成为中国汽车第一股,同时在电池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让旗下的电动汽车开始向全球市场铺货。
而且,随着这些年的积累,自主品牌的生产制造工艺,设计水准以及安全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就在上月,速锐刚在C-NCAP碰撞测试中获得56.5分的高分,刷新自主品牌轿车最高记录的同时,也一并超越福特翼虎、大众新桑塔纳等合资车型,安全性能与华晨宝马3系属于同级别。比亚迪S6之前也已经碰撞出了五星,所以此次速锐取得这一成绩非偶然。此外,民营资本所取得的成就也在成大程度上倒逼国有汽车集团。近两年来,以上汽领衔的国有汽车集团整体上也在自主业务上不断蓄力,集团高管都已意识到发展自主品牌对企业未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战略意义,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间形成了民营和国有资本均不断投入发展自主品牌的热潮。这股热潮,正是企业基于对未来市场的信心。难以想象,一些唱衰自主品牌的人士却对合资企业仍抱着早已幻灭的幻想,希冀在市场被完全殖民化后再借助外方的力量发展自主品牌,无异于天方夜谭。可以想象,一旦市场真被外资品牌所占,外方对合资企业的技术封锁只会加强而不会放松。因为,届时中方已经没有谈判的筹码。
由于自主品牌存在天然弱势,消费意识的培育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在看来,民众对自主品牌的消费意愿正在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与自主品牌本身产品的品质提升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我们本土企业也开始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营销上发力,并注重对售后服务的提升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互动,慢慢积攒自己的口碑。我之前就说过,我们国家自主品牌汽车真正的市场化发展历史其实只有十多年,而且是外强环伺,这比起欧美日韩等品牌发展初期遭遇的境况,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吉利、比亚迪们还是一步步走了过来,不断创新和强化自己。
现在一味唱衰自主品牌,只能给其编织负面舆论,营造消极的市场环境,让一些投资者和消费者踌躇而已,动机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