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很多商品价格远超其他国家,一方面是由政府税收和进口关税导致的;另一方面则因为中国的很多产品并不具备“品牌”优势。比如在汽车领域上,国产品牌尚无一例能够与世界顶尖的奔驰、宝马等品牌相提并论;在手机等电子领域,华为、酷派、小米等品牌虽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其实力和客户忠诚度无法与苹果品牌相媲美。因此,漂洋过海而来的“进口”商品自然会持宠而骄,在价格上占尽优势。中国若想在商品价格上也走“世界工厂”的路子,不能依靠廉价劳动力,而应尽力培养“品牌”优势。
走“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路线,受苦的是自己,享福的是他人。改革开放30多年的人口红利,虽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无尽的活力,但是我国的环境也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提供廉价劳动的劳动者本身亦没有获取太多实惠,而是依然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承受着生活带来的无尽磨难。
以苹果品牌代工厂富士康的员工为例来看,大批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国内为苹果产品流血流汗,甚至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跳楼”轻生;然而,其个人的生存环境并无巨大改善,其付出血汗的产品也不能给中国境内的任何一个公民带来一点点实惠——《揭开中国高物价的面纱》一文提到,在人均收入约为7500美元的中国,一台iPad2平板电脑基本款的售价是488美元;而在人均收入42693美元的美国,同款平板电脑的价格是399美元。
可见,在当下商品的价格并不完全是由劳动生产力决定的,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品牌“价值”往往要高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二者相加,才是商品的市面价值。因此,品牌的所属国在销售该款商品时,其价格自然会比海外市场优惠。
尽管,当前的网购和境外游为中国居民海外购物提供了便利,在购买手机、奶粉等小商品的时候,中国部分消费者无需再当“冤大头”。但是,假设中国的同类型自主品牌可以与这些进口品牌相媲美,在质量和技术上又无太大差距,而仅仅是品牌的不同,难么,苹果手机,进口洋奶粉等商品又怎能会在国内坐标“高价”,并占据着巨大的市场呢?
“崇洋媚外”的人群再广,在消费面前,大众还是喜欢讲究“物美价廉”,而不是“但求最贵不求最好”。中国的市场经济,不缺政策、不缺资金、更不缺劳动力,缺少的是自主创新的品牌优势,以及破釜沉舟打造一个百年品牌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