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智能手机热潮摧毁了山寨手机行业的生存空间,如今小米手机的丰厚利润同样也吸引众多国产手机厂商纷纷抢占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这必然给国内数码锂电池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7月16日,小米手机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上透露:2013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售出703万台,实现营收132.7亿元。紧随其后有消息传出,小米新一轮融资将于本月底结束,企业最新估值有望达到100亿美元。
从2011年8月小米推出首款小米M1手机开始,结合网络营销与高性价比优势,在当初众多国产手机品牌仍在努力耕耘低端千元智能手机市场的时候,定价1999元的小米手机从一开始便瞄准了中端智能机市场。
“售价1000元的手机和2000元的手机之间的毛利率差距很大,两款手机用的电池肯定不一样。”国内某手机企业负责人向《高工锂电》表示,小米手机的毛利率应该在35%以上,而大多数价位集中在1000~1500元之间的国产一、二线品牌手机毛利率不足10%。手机行业的利润差异也造成手机用锂电池选用参差不齐的局面。
小米手机的高利润率正在吸引包括中兴、联想、华为、酷派等大批国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定价2000元以上拥有各类营销噱头与靓丽外形的旗舰智能机型。
“电池价格与手机价格成正比,从今年开始中端价位以上机型的兴起也让数码锂电池行业看到了希望。”一位国内数码锂电池企业负责人对《高工锂电》表示,中高端国产手机兴起将真正推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成为市场的主流,随着铝壳锂离子电池逐渐被淘汰,未来国产数码锂电池行业格局正因此改变。
差异
从2011年开始,中兴、华为、联想、酷派(业内俗称:中华酷联)等手机厂商借助通信运营商覆盖广泛的门店渠道,售出了规模巨大的普及型千元智能手机。“千元机”日益稀薄的利润水平也导致供应链上游的大批锂电池企业举步维艰。
据一位熟悉国内手机锂电池行业的人士透露,手机上面配套使用的锂电池现阶段通常分为铝壳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两者因制造工艺不同价格也存在差异。另外据手机厂采购价格的不同,无论是铝壳还是聚合物电池,其制造成本都会存在较大变化区间。
上述人士表示,国内手机厂商会根据机型价位的不同来制定针对锂电池的采购价格。
通常情况下,1000元以下的智能机型一般都选用价格为10元左右/只的铝壳电池;1000元~2000元价位的机型选用15元左右/只的铝壳或聚合物电池;售价2000元以上的手机则会选用国内一线电池企业生产的聚合物电池,或者直接采用从日本、韩国等进口的电池,这个价位的手机电池成本一般高达20元以上。
“ 小米手机用的电池就是从日本索尼与韩国LG公司采购回来的,然后由国内一线封装厂商(PACK)飞毛腿电池公司负责PACK生产,每块成品电池的采购价格(税前)高达26元以上。”上述人士告诉《高工锂电》,每部小米手机的销售毛利润在500~800元,这在毛利率低至10%以下的国产手机行业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吸引力。
手机价位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每款手机的销售利润,而手机利润又决定着所用锂电池的采购价格。
由于之前的国产智能手机市场几乎都被价格集中在1000元左右的机型所占据,从而造成国产智能手机行业利润普遍稀薄。然而,即使如此也吸引了一大批锂电池企业混迹于国内低端智能手机市场。
“售价1000元的手机毛利润不足200元,选用的锂电池每只成本几乎都在10元以下。”上述人士透露,这种手机上装配的基本上都是铝壳锂离子电池。
跟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相比,铝壳电池在体积厚度、能量密度,甚至是安全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因此,目前全球中高端手机数码产品几乎都采用了聚合物锂电池。
梯队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苹果公司夺走了全球手机行业57%的利润,其余的40%则被三星公司收入囊中。连续数年,全球手机市场超过80%的行业利润都被苹果和三星两家企业所垄断。
全球手机市场中的巨头格局也意味着能够进入其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上游零配件企业获利颇丰。在数码锂电池行业中,东莞新能源科技(ATL)、天津力神都得以进入苹果、三星手机数码产品锂电池供应链,从而占据了中国锂电池市场利润的顶峰。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ATL公司的锂电池营收达到7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是国内锂电池产销量规模行业排名第二的厂家天津力神37亿元产值的2倍以上。
得益于苹果、三星等国际手机巨头产品供应链上的高额利润优势,国产锂电行业也成长出仅有的两家产值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企业。但是,行业内剩余的绝大多数企业显然不具备这种实力与幸运。
据GBI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内资及港澳台数码锂电池生产企业数量达到360家,同比2011年增长18%。
在这数百家数码锂电池企业之中, 电池产品年营销额超过1 0 亿元的仅东莞新能源科技(ATL)、天津力神、比亚迪、深圳比克等四家企业;剩余绝大部分企业营收都在1亿元以下,集中混战于低端手机数码市场。
据了解,国内手机锂电池行业会根据业内对于每家企业电池品质的评价以及其拥有的下游客户情况来分出不同的企业梯队。
ATL、天津力神、比亚迪、深圳比克等四家电池厂商能够进入国际一线手机品牌供应链而被归类为国内锂电行业第一梯队;珠海光宇、宁波维科、东莞鸿德等锂电池企业虽然没有进入苹果、三星供应链,但是其中每家都能为国内一线手机厂商,即“中华酷联”四家中的至少一家批量供应锂电池,因此被归为第二梯队。
剩余的大部分锂电池企业中大多数都是由当初的山寨手机锂电池生产企业,逐渐转型为国内二、三线正规手机品牌厂商供应锂电池,而被归为第三梯队。当然,现在的手机锂电池行业里面仍然存在着大量靠贴牌生产维持生计的“杂牌军”。
毒药
“近年来‘中华酷联’等通讯企业推向市场的千元智能机型几乎全部都是向第三方手机ODM厂商(贴牌代工)采购,使用哪种电池的选择权也都掌握在这些ODM企业中。”据一位熟悉国内手机行业的人士透露,“千元机”日益稀薄的产品利润也促使这批早期从山寨手机设计公司转型而来的ODM厂商,开始采用价格更加低廉的锂电池。
需求拉动产量。据GBII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国内铝壳锂离子电池实际总出货量达到14.4亿Ah,相当于14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需求量。
“千元机”时代从2011年开始发展至今,手机产品类型严重同质化、价格竞争日趋极端,种种行业弊端都导致艰难依附于这条食物链上的大批第二、第三梯队锂电池企业,日渐沦落为选择生产更加低端的锂电池产品。
事实上现实日渐恶化的局面已经超出了这些中低端锂电池生产企业的预期,往日的“薄利多销”策略沿用至今,已经变成了诱使企业逐步走向亏损的慢性毒药。
“一直以来国内手机锂电池制造行业都是在拼价格,毛利低得吓人。”深圳市比克电池公司中央研究院副总监林建博士向《高工锂电》表示,深圳比克生产的数款针对中低端手机产品的铝壳电池已经出现亏损。事实上在大多数锂电池企业的产品系列中,铝壳电池产品的利润都微乎其微。
林建告诉《高工锂电》,目前比克公司手机锂电池产品的规划产能为日产100万只(包含铝壳和聚合物电池),其中铝壳电池的产能约为90万只/天。
2012年深圳比克铝壳电池产品出货量在全国锂电企业中排名第二(第一名为比亚迪),去年深圳比克铝壳电池产品的销售收入为8.2亿元。然而,正是由于铝壳电池产品盈利状况不佳,导致深圳比克公司2012年总营收亏损近3亿元。
由于铝壳电池产品盈利亏损情况日益加剧,比克电池在后期的扩产计划中将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为主。林建透露,深圳比克已经计划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产能由目前的日产10万只,提升至日产20万只。
转变
据全球手机行业某知名调研机构公布的“2012年Q4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及市场排名情况”数据显示,早在去年年末“中华酷联”四家国内手机商齐齐进入前十榜单。然而,国产手机厂商凭借高销量低价格战略赢得市场份额的背后,却是市场份额与产品利润严重倒挂的尴尬。
“出货量和品牌不是一个概念。”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曾学忠在谈及手机市场行情时这样强调。
依靠“千元机战略”实现了智能手机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之后,中兴通讯也于今年开始推出自己的旗舰机型——中兴Grand Memo手机,售价2380元。
与中兴通讯一样,华为、联想、酷派等厂家也纷纷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推出诸如华为AscendP6、联想K900等售价在2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00元的旗舰机型。
“小米手机的利好表现吸引了国产手机厂商纷纷试水中高端手机市场,这无疑给未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市场带来更多机会。”深圳市迪凯特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骆俊峰对《高工锂电》表示,由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体积大小等方面所具备的“先天性优势”,智能手机市场中高端机型基本上都会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为主流。
与此同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相对可观的行业毛利率情况也吸引着国内手机锂电池企业纷纷在这一领域加大产能投入。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锂电池行业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行业毛利率为15%左右,而铝壳锂离子电池的毛利率则普遍低至10%以下。
深圳迪凯特电池总工程师黄冬来向《高工锂电》透露,迪凯特目前的铝壳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为30万只/天。另外,迪凯特目前的聚合物电池的总产能已经超过10万只/天。
黄冬来表示,迪凯特目前拥有两个聚合物电池工厂,其中一个位于深圳坪山新区产能为6万只(15万Ah)/天的聚合锂离子电池工厂,就是因为看好国产中高端手机数码产品未来的市场行情而新建。
《高工锂电》调查发现,扩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数码锂电池行业的一股潮流。
2012年比亚迪公司兴建了日产20万只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2013年上半年,东莞鸿德电池在福建投资了1亿元,兴建聚合物锂电池生产线,规划产能20万只/天,目前一期已经投入5000万元,预计于今年年底投产;珠海光宇电池今年对外宣布:2013年年底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能翻番……据GBI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总销量为9.6亿Ah,市场总规模为73亿元。GBII预测,未来四年(2013~2016年)国内聚合物电池的市场规模将分别为87.8亿元、98亿元、109亿元和121.5亿元,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25%。
骆俊峰对此表示,随着国内数码锂电厂商纷纷投资扩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曾经主要依靠铝壳锂电池出货量维持产销规模的锂电企业,如比亚迪、比克等,在聚合物电池领域将不得不面对来自锂电行业第一梯队以外企业的直接竞争,未来锂电行业格局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