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电动车不再新鲜以及全球销量并无起色,一款全新电动车现在已经很难引起巨大关注,但量产版宝马i3成为焦点却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款电动车。
7月29日,宝马首次向全球媒体展示量产版i3,并宣布于今年11月份和明年上半年分别在欧洲和中国等市场正式销售。发布会在跨越12个小时时差的三个城市—北京、伦敦和纽约—同时进行。
宝马集团财务董事弗里德利希·艾希纳在北京说:“宝马从未如此自豪地向世界展示一款新车。”i品牌管理团队形容这款车为“彻底的革新”。
通常这样的华丽说辞很难引起共鸣,但i3由于应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业的一些传统做法。这会在未来一二十年对汽车制造产生影响。
i3是第一款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钢材的量产车型,整个驾驶舱是由碳复合材料制造,比例占到了整车重量的约15%。而此前这种材料只出现在F1赛车、超级跑车及限量版车型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等强度下,车身重量大幅减轻。通常电动车因安装电池而变得笨重,动力和操控性能受到影响。i3装配有96块由三星提供的电池单元,总重量被控制在1200公斤以内,与同等尺寸的内燃机汽车相仿。其驾驶座舱的重量只有普通汽车的一半。
新材料的应用还改变了传统的汽车制造流程。由于i3主要使用碳复合材料、铝和高强度塑料,前者具有特殊的成型工艺,而后两者比钢材更容易喷涂上色,因此生产i3的德国莱比锡生产线没有设立专门的涂装和冲压车间,而这本来是汽车生产的两个主要步骤。
尽管原材料价格昂贵导致碳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普及速度缓慢,豪华车公司已经展开技术竞赛。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在2011年与日本东丽(Toray)合资在德国建立碳纤维量产工厂,同年大众与宝马也先后入股碳纤维供应商SGL,大众持股超过17%,而宝马集团及其股东总共持有SGL超过40%的股权。生产i3的原材料就是由SGL位于美国的工厂提供。
宝马i项目产品管理总监Maximillian Kellner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自宝马10年前开始研究并应用碳纤维材料以来,价格已经下降了一半。“我们认为未来会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宝马之所以能够率先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与宝马集团董事会一开始对i项目的构想和定位关系密切。他们希望建立一个专门生产电动车的子品牌,并从整体上来考虑未来绿色出行解决方案,这包括材料、设计、生产和销售、服务等所有环节。
2007年i3项目启动时,整个团队只有20人,项目规划管理负责人Simmone Lempa-Kindler是最初的20人之一。她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董事会要求挑选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人加入,希望能够打破固有思维,不受汽车业已有解决方案的束缚。这种思维方式还体现在i3生产线使用可再生能源、通过App应用在城市内共享车辆等方面。现在i项目团队已经扩大到200人。
德国是最早可以买到宝马i3的地区,其3.49万欧元的起售价低于外界之前的预期,宝马表示引入中国后的价格也会“很有吸引力”。在Facebook的专属页面上,已经有9万名关注者申请了试驾,即便不是电动车和新技术的热衷者,他们也应该会被i3的外观设计所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