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锂研究与中国电池网(www.itdcw.com)7月19日联合报道 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简称FHG)系统技术和创新研究所(ISI)新兴技术与纳米技术中心总监AxelThielmann博士对中国电池网-中国电池杂志确定,将参加于2013年13日-15日在江西宜春举行的“2013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
Axel Thielmann简介
Axel Thielmann先生于2002年~2005年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纳米科技研发中心,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尔斯鲁厄大学多功能纳米结构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6年~2007进入Gassner & Partner公司开展专利相关工作。2007年,Axel Thielmann博士进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ISI)工作,目前担任新兴技术与纳米技术中心总监,主要负责动力电池及其下游应用市场的相关科研和咨询业务。
德国政府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有鉴于此,真锂研究和中国电池网将邀请Axel Thielmann博士参加“2013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并介绍欧盟和德国的锂电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进展、国家政策及市场等情况。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简介
德国拥有一整套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研体系。德国科研和开发主要依靠三大支柱,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其中,基础性研究和基础应用技术研究的主体是独立科研机构;企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高等院校则为这二者的技术研究提供支持。德国有三大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独立科研机构,分别是: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FHG)、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MPG)、亥姆霍兹联合会(HGF)。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在锂电产业链(包括上中下游在内)领域做了大量的基础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如1991年,世界上第一台MP3就产生于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位于埃尔兰根的集成电路研究所。该机构成立于1949年03月26日,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约瑟夫·弗劳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1787年~1826年)的名字命名。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大约1.3万名科研人员,下设80多个研究所,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的定位是:公助、公益、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该机构年经费数十亿欧元,其中约2/3来自企业和公助科研委托项目,另外1/3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经费中会有至少40%会用于社会性,非商业化的科研工作。
科技部部长万钢会见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主席布凌格先生(Hans-Joerg Bullinger)/资料图片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的最主要的科技服务方式是“合同科研”,也就是与合作方签订科研合同,以获取经费、产出成果,当然合作方大多是企业。这种高度市场化的科研运作机制,显示出弗劳恩霍夫背后的一种企业性。我们知道的德国三大车企(奔驰、宝马、大众)都是该机构密切的应用技术开发合作伙伴。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在美国设有研究中心,在亚洲若干国家设有代表处,通过这些机构协会在世界的业务与合作正在进一步发展。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与中国科技、企业、教育界的合作至今有超过25年的历史,其间由众多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下属各研究所参与实施的研发项目,已经成为中德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在北京设立了弗劳恩霍夫北京代表处。
在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领域的基础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促进研究会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目前颇为关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发领域,早在2008年初,德国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ISC)的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技术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