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发布201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实现10年来首次季度盈利,成为近期国际电动汽车业界关注的焦点。
季报引发各方关注
据财报显示,特斯拉汽车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5.62亿美元,净利润为1120万美元。财报发布后,特斯拉汽车股价一度暴涨,截至北京时间9日22时,该股上涨24%至69美元以上,该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涨幅已经达到95%,市值约64亿美元。过去12个月中,特斯拉股价上涨85%,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上涨15%。
特斯拉股价的大涨,点燃了国内A股相关概念股的激情,锂电池板块相关股票也在近几个交易日大幅上涨。国内某知名车企总经理对本刊表示,特斯拉公司的季度账面盈利是一个正面消息,它反映了现在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处在一个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时期。如果特斯拉的财报是真实的,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刺激,对促进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与国内企业的欢欣鼓舞不同,国外机构和企业的评价更值得玩味。
作为极负盛名的投资机构,高盛自2012年1月17日就把特斯拉列进买入名单,但面对特斯拉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高盛却把该公司股票评级下调至中性。高盛的观点是,虽然特斯拉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根据5月8日收盘价计算,距离特斯拉未来六个月的新目标价61美元仅有9%的上涨空间。
高盛认为,特斯拉公司的弱点在于,其第一季度毛利率相当低,不计碳排放额度收入仅有5%,并且出现预订/订单撤销更新。为此,高盛修正2013~2015年调整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预期,分别从8400万美元/3.44亿美元/5.04亿美元下调到6900万美元/2.67亿美元/4.01亿美元,主要是因为租赁会计准则的运用,推迟了收入确认。长期来看,高盛仍然支持特斯拉未来六个月61美元的目标股价,高盛预计,特斯拉将在2017年实现产量正常化,达到9万辆销售量,营收为64亿美元,盈利约合每股5.33美元。
来自同行的一场口水战更具有“火药味”。面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频道报道称“特斯拉公司的业绩已经超过梅赛德斯、宝马和奥迪三家公司,奥迪公司先是于5月17日,在自己官方网站上上传文章进行反驳,后于5月21日删除此文。这篇题为《别着急抬高特斯拉》的文章称美国媒体数字有误,并表示“特斯拉目前只有Model S一个品牌,而奥迪A8作为奥迪的旗舰车型,只针对特定消费群,与此同时,奥迪A6、A7和A8的市场需求仍在增长”。该文最后指出,特斯拉品牌存在许多长期问题。并援引《今日美国》的说法称,“特斯拉公司想要展示的是,仅拥有一个品牌,价格很高,很多人买不起,但却一直保持盈利。那么,问题就产生了。特斯拉公司能保持订单不减吗?热衷于电动汽车的人数会下降吗?”
“颠覆者”特斯拉盈利之道
由于特斯拉公司采用独特的经营理念来占据市场,被媒体称为汽车行业的“苹果”,更有甚者称其为“入侵者”、“颠覆者”。
国信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张弢认为,特斯拉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定位受众不同。即从豪华品牌入手,逐渐向中低端品牌渗透。目前电动汽车由于锂电池的成本较高,相比普通的燃油汽车,需要一定的补贴才能大规模推广,因此,特斯拉公司首先主打豪华车市场,通过环保理念和品牌,吸引有环保意识的高收入人士和社会名流,特别是硅谷的青年才俊和好莱坞的明星——这也是早期特斯拉公司Roadster和目前Model S跑车的用户定位。在得到市场认可之后,逐渐向中高端跑车等领域转移,最终在技术革新和市场成熟度的带动下,进而推出中低端市场的车型,这是其未来发展的蓝图。
二是对技术的革新。特斯拉公司没有采用较大尺寸的电池模组,而是采用传统的18650型笔记本电脑电池。这种电池优势在于轻便,一辆Model S跑车所需要的电池重量为500公斤左右,并且这种电池在充电时间上也有优势,目前的Model S快充只需1个小时左右就能够完成。同时其续航里程也有所提升,可以达到300英里以上,大大高于同类型的电动汽车。特斯拉公司的创始人Musk也是太阳能分布式发电上市公司Solarcity的创始人,在通过太阳能充电桩为电动汽车充电方面也有一定技术优势。
特斯拉公司的坚持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截至2012年年底,该公司Model S车型订单已经达到了15000辆,其预期2013年Model S销售量将超过20000辆,而4月29日,该公司也宣布Model S纯电动汽车2013年一季度交货超过4750辆,相比2012年交付2650辆有了很大的提升。
“超跑路线”未来空间有限
在探索电动汽车发展方式上,也有企业试图模仿特斯拉的路线,都没能坚持到盈利,所以现在业界的质疑是,这种模式是否具有持续性。
京仪敬业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建和认为,未来,特斯拉可能会发展到一定的饱和状态后,维持下去,但不可能会像手机厂商苹果一样,出现爆发式增长。因为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历程比传统汽车要短,基础很脆弱,在后期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这让其很容易受偶然事件比如发生火灾或者交通事故等的影响,而且这些问题难以控制。因此,这一模式终究是立足于一个不太稳定的根基上,肯定存在变数,这也是该模式的最大风险。
而且这种对豪车标签的关注本来就缺乏持久性,一旦用户移情别恋、兴趣转移,比如转而喜欢游艇后,其未来就很不稳定。而且电动超跑不能当作日常工具去使用,周围也缺乏应用环境。总之,特斯拉的豪华超跑路线不具备主流特质,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带动A股锂电池板块
张弢表示,虽然特斯拉公司近期才实现销量的提升和盈利的改善,但它让电动汽车行业真正意义上的民用和产业化成为了可能,而该公司宣称今年有可能登陆中国市场,主打高档汽车市场,期望在豪华车消费能力强劲的中国有望占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公司的成功让更多的上游原材料和配套设施企业更愿意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投入。虽然前几年行业面临发展的困境,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配套设施的逐渐改善,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也开始认可,行业发展有望进入良性循环。
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将大大拉动锂电池的需求。国信证券预测,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需求量将超过125亿瓦时。虽然目前特斯拉公司的电池供应商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但由于其短期的成功对于行业的拉动效应显现,加之近期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对于锂电池业绩增长的保证,市场对于锂电池行业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行业发展有望得到整体的提升。
启示国内车企调整思路
赵建和认为,特斯拉公司作为出身IT,较早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美国公司,其发展思路和细分市场的操作手法,对中国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其认知、生产方式与传统车企不同。因为出身于硅谷而非汽车企业,特斯拉公司的认知方法和与传统车企不一样,采用的是最新的制造模式和理念,包括现在流行的云设计、云制造,尤其是结合3D打印技术,这种制造方式未来会影响将来汽车产业的整个格局。
二是特斯拉对市场的细分非常经准。虽然其豪车产品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销售,但其对用户和产品的细分值得业界学习。从用户定位上,抓住高端人士把豪华电动汽车看作身份象征的心理诉求。从产品定位上,更多强调电动跑车的性能,因为其提速比燃油车有先天的优势。从实际来看,奥迪电动跑车得到了F1大奖赛名次的事实,也证明电动汽车提速的性能很强大。
中国出路:达标车平台
在电动汽车领域,豪华超跑路线不具备主流特质,未来空间有限。因此,寻找未来的增长点和细分市场就成为了产业突破的关键。赵建和认为,就当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而言,发展达标车平台才是未来方向。
传统汽车的平台建设至少需要数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完成。电动汽车的平台应定位在低速的范围内发展,与传统汽车形成互补而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对电动汽车而言,在相对速度较低的平台上建设,风险比较小,如果非要按照200公里以上时速度的要求去设计流程,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从用途上看,电动汽车只需应用于上下班、接送老人小孩、购物以及短途旅行等,而这些用途在汽油车领域是和高速长途用途混合在一起的,因此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需要深入细分,并在思维和实践方式上进行调整。
目前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不接地气,老百姓需要的车造不出来,一方面老百姓需要的车,在如野草般疯长,但是它又不入国家的“法眼”,两者严重脱节。当务之急就是把二者衔接起来,打造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真正接地气的平台,可以称为达标车平台。因为中国已经出台电动汽车的国家标准,就是符合80/80(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80公里/小时、工况法续驶里程大于80公里)的要求,符合这一标准的整车,价位如果与低速车相近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乐意购买。
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就是,中国从电动自行车到电动摩托车的发展,完全是“野火烧不尽”的蔓延式生长,目前全国保有量早已突破1.4亿辆。从市场来看,达标车的用户是现实存在的。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是50万辆。从定位来说,在达标车平台开发出的电动汽车,对于大城市的用户而言,百分之百是第二辆车;对于小城市的用户而言,又比电摩安全、舒适,必将得到市场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