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360、格力、乐视等新进场者相比,金立算是经验老道专注手机领域的国产手机厂商了。金立集团总裁卢伟冰认为,只要每个厂家做好自己的目标、人群定位、品牌定位、产品定位,就有你的生存之地。
“我觉得未来是1+N的世界,但是这个N目前也有很多种看法,我个人认为不可能出现一家公司,也不可能出现两家独大,一定是细分的。任何一个厂家在中国市场只要一年能做到2000万台,海外市场做到两三千万台,一共5000万台这样的背景再加上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这些厂家一定会生存。我认为不可能存在某一个厂家把其他厂家覆盖掉的可能性,也不可能重复PC的故事。”卢伟冰说。
在卢伟冰看来,无品牌不生存、无生态不久远。在智能手机市场,细分才能制胜,而硬件只是基础、软件才是灵魂,手机现在已经是连接一切的超级入口。因此,未来金立将专注于个人移动终端,持续打造差异化产品,不断追求品牌增值,追求线下与线上的协同,以硬件为载体、通过用户深度服务打造垂直生态系统。卢伟冰认为:“现在已经不是光拼硬件的时代,专注手机领域的金立更注重对用户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研发和经验积累是专注手机领域厂商的优势,也是金立的优势。”
一直以来,金立的优势在于线下渠道,其在专卖店数量和品牌影响力方面不弱于其他国产品牌。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为什么金立一直对线上渠道保持谨慎的态度,其实是不想失去其传统的线下优势。另一方面,对于其众多的线下代理商和零售商来说,如果金立转型互联网手机模式,他们也是无法接受的。
而随着小米的出道,互联网思维和渠道开始受到关注。卢伟冰表示,“如果把互联网看作一个渠道,目前互联网渠道分两大块,一块是toC的零售渠道,第二是toB的批发渠道,后者比重非常大。”
对于2015年的金立来说,渠道建设仍是重中之重,在新品牌战略下,金立还会全面提升终端服务和形象,加深金立在传统渠道的优势。金立集团副总裁邓莉也在澳门发布会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金立还会坚持总代理制,并建立金立、总代理、零售商共同服务用户的体系;发挥长期积累的运营商合作资源,对零售商形成销售助力;成立大客户部,建立合作基金,推动大客户的支持和发展。”
此外,从销量上看,金立手机去年全球销量2800万台,中国市场大概占40%,不到一半。“过去几年中国市场相对来说大家比较浮躁一点,因为太快了、太乱,大家相对来说只是在想着怎么出招。但是呢,为什么出这个招,以及出了这个招之后你后面的招怎么出,可能想的不太明白。去年金立做了很多反思,因此没有盲目地像以前一样去推行产品。”卢伟冰说道。
对于金立而言,国外市场反而做得更好。一方面,金立选择的国家都是开放市场为主导的国家,所以可以将中国市场的经验向海外地区复制;另一方面,其拥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与当地合作伙伴的结盟和联合,很多客户都是多年沉淀下来的。
不过,国产手机进军海外市场并非没有挑战,按照卢伟冰的说法,做海外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化挑战。而近期在海外市场遇到的另一大挑战就是汇率问题。今年即将进入的欧洲市场,也需要提前考虑到欧元贬值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