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5年,“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结构调整,无疑是当下经济生活中很难、很重、很热的话题,而经济周期与结构调整的惯性思维,往往使一些地方错过调整机遇期。经济形势好时,调整的干劲儿不足;经济形势差时,调整的心气儿不够。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该怎么调,更是一个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吉林省辽源市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机之中。这座130万人口的“煤城”,下岗职工14.7万人,登记失业率20%,城市低保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经济最低谷时,整个城市几乎陷入瘫痪!”辽源市委书记吴兰追溯往事,像在讲述一个遥远的噩梦。
十多年过去了,一个“政府聚焦绘蓝图、民营经济唱主角、市场基因被激活”的发展轨迹,凸显着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坚守与突围。“过去占经济总量70%的煤炭工业,现在占比还不到7%,登记失业率降到3%左右,城市低保人口下降近60%!”吴兰随口说出的一组数字,足以印证辽源市成功转型的“凤凰涅槃”。
坚守:换届不“变焦”,一张蓝图绘到底
如果说经济复苏创造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辽源现象”,当年一起下岗工人盗窃饲料的心酸故事,则是这个矿区城市深陷资源枯竭困境的典型样本。
1994年,当地一家饲料厂仓库麦麸被盗。公安机关很快就“人赃俱获”——偷窃者家的闷锅里正蒸着麦麸团团,全家人眼巴巴地等着这顿“晚餐”。下岗工人偷饲料糊口的故事,在辽源流传甚广,甚至惊动了中央高层。
辽源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原煤产量曾经接近全国总产量4%。自1990年起,受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双重挤压,该市连续十一年经济徘徊不前,增长率仅为2%-4%,财政收入在吉林全省垫底。
如何摆脱资源枯竭困境,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由此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大考”,摆在了辽源市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面前。
记者查阅近十年辽源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届“主官”讲话,几乎每届政府都是换届不“变焦”,对转型之初和成为国家“转型试点城市”后所确定的发展规划再“聚焦”一张蓝图就这样被描绘到今天。
“过去煤炭是老大,算得上是‘一柱擎天’,现在已替换为两大主导产业、三大优势特色产业。”辽源市发改委主任李长祥告诉记者,2012年接续产业规模就已取代煤炭,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80%,实现了产业结构“乾坤大挪移”。
在辽源博大制药有限公司新产品展示厅,副总经理路兴海将记者引到企业宣传板前,指着上面的图片挨个夸奖道:“这几任市领导都来过我们公司,支持我们发展,不是换一个领导就换一个热点、换一届党政班子就换一个打法。”
辽源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忠安感触最深的是,“转型之初产业定位准、成长性强,历任党政领导聚焦产业发展,又不过多干预市场,才有辽源今天的新形势”。
“当一任市委书记如果舍不得用五年打基础,奢求任期内新兴产业成为支柱是不现实的。”曾任辽源市委书记的吉林省人大财经委主任赵振起直言,资源型城市转型不能搞“快餐经济”,重速度、轻质量往往会迷失方向。
自去年以来,东北经济持续下行,辽源市一些企业融资陷入困境。“经济下行时期,政府更不能‘挂空挡’,可以通过服务,帮助当地企业低成本快速进入新市场。”辽源市金融办副主任宋立军统计,当地政府集中帮助200多家企业办理房照、消防、土地等相关手续,避免因手续不全造成融资困难。
“去年7月到现在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政府推动主导产业,帮助企业作担保,开发区没有企业因为资金链中断影响生产。”辽源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运佳说。
突围:企业家“出走”争论的背后
2005年,辽源市加入首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阵营”,并在2008年成为首批“转型试点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尊重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市场远见,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胸怀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