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雾霾,让阳光照彻的冬季变得稀缺。
日前,国家环保部公布,包括杭州在内的主要城市的空气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于杭州乃至整个浙江而言,共迎“绿色G20”迫在眉睫,实现“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
即便当下只是蹒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长远看依旧是大势所趋。1月初始,省长李强在杭州参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展时,再次强调新能源汽车在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方面的作用,并从项目、产业、技术等方面作出重点部署。
不可否认,浙江发展和推广力度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浙江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约7万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150亿元。
然而,与“火热”的产能相比,也不乏“绍兴地区新能源车上牌数不足千辆”的市场尴尬。
众力助推之下,“外热内冷”的新能源汽车何时才能真正跑起来?
求解技术创新:“绿色药丸”突破200公里续航里程
湖州长兴,318国道南侧,浙江天能集团车间内的几条锂电池生产线昼夜无休。
伴随着精密的仪器“咔哒”作响,经过几十道工序,造价数亿元的生产线上吐出一颗颗拇指大小的绿色圆柱形锂电池。
在高效率、零排放的标签下,它们是为饱受污染困扰的大城市准备的“绿色药丸”。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产能端的扩容效应在这座被称为“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小城长兴可谓立竿见影。
“‘天能’今年计划将再增加四条锂电池生产线,产能提升八成,锂电池电芯日产将达到100万只,满足15万至20万辆电动汽车使用。”目前,天能集团锂电池业务已全面涵盖锂电材料、电芯、电池组及电池管理系统等。
从规模而言,“天能”已然是业内大佬。然而,对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是否入手一台新能源汽车,首先考量的技术问题则是电池的续航里程。
在天能,目前这个数据是“突破了200公里”。
天能集团新能源办公室主任赵创新不免感叹,“当然与大家熟知的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品牌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这其中是电池技术有别?其实并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