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收盘价比发行价上涨38%,市值23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Google的市值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而且还超过了中国腾讯和百度的市值总和。马云的个人财富也超越万达王健林、腾讯马化腾、百度李彦宏,成为中国新首富。
阿里巴巴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值?阿里巴巴与腾讯、百度的未来竞争又将如何?
阿里巴巴市值超越腾讯和百度之和的根本原因
对于阿里巴巴2300亿市值,投行和投资者只是看到了阿里巴巴连年来不断增长的收入,以及淘宝、天猫庞大的交易额,还有中国巨大网民市场的红利。
然而在我看来,阿里巴巴之所以超越腾讯、百度成为仅次于Google的互联网公司,主要因为阿里巴巴率先完成了网上建国的任务。
上市前夕,马云发表了一封《在15年争议中如履薄冰,不回避挑战》的公开信。在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态系统,他说:“我们运营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而成,由全球数亿的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投资者组成的仍在持续长大和进化的新经济体。”
如果从国家角度看,阿里巴巴就是一个虚拟国家,这个国家不依靠向普通公民收费,而是依靠向在这个国家里做生意的企业收入“税费”,税费的组成包括了广告费、服务费、交易佣金等。阿里巴巴将收入的资金用于购买流量、打广告、建设平台、物流等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而马云所讲的“生态系统”,事实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和规则。
腾讯似乎也是一个虚拟的国家,但是腾讯的营收模式并不是向国家中的企业收取“税费”,而是依靠向普通国民提供娱乐服务获得收入。百度则是典型的“管道”或者说是高速路运营商,向获取流量的企业收取“过路费”。
然而随着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越来越多的线下生意开始上网之后,阿里巴巴这个提前为企业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依靠中国网民和电商交易额增长红利迅速崛起,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除了参照虚拟国家角度分析阿里巴巴外,我们也能参照万达王健林构建的万达商场模式,王健林曾是中国的首富,依靠的是搭建线下交易平台,向入驻万达的企业收取租金、销售分成、金融服务等等,王健林构建了一个线下的商业王国,并依靠“税费”获得巨大收益。
而马云则构建了一个线上的商业王国,其规模远超线下模式,在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首次披露了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单独计算的成交总额(G M V )。2014财年淘宝总G M V为1.172万亿元,天猫总G M V为5050亿元。
三巨头站在了连接商业和服务的同一起跑线
显然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后,互联网公司的未来在于连接商业和服务,阿里巴巴提前连接了商业和服务,而腾讯、百度也开始从原有的商业模式向连接商业和服务大举迈进。腾讯希望借助QQ、微信连接服务,百度希望依靠搜索、大数据连接商业和服务。在连接商业和服务的战争中,三巨头优劣势十分明显。
阿里巴巴的优势之一在于先入为主,已经先于腾讯、百度建立一个靠“税费”获得收益的虚拟商业王国。同时,有着完善的规则、制度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付宝这个可以实现整个生态闭环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如果用马云的话讲,阿里巴巴的最大优势在于一个完善的连接商业和服务的生态系统,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线下连锁、广告服务、金融服务所有环节,并通过疯狂的收购为线上线下结合做准备。
阿里巴巴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网民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企业蜂拥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开店,流量吃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强粘性账号体系,用户过于松散。2013年6月30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65%;2014年6月30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45%,增长率面临天花板。阿里巴巴如何更多的获得流量并分配给商铺,成为其急需解决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