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华社、南方周末、广东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组成采访团,来江苏常州市采访报道创新创业情况。副市长王成斌出席座谈会并介绍本市“双创”做法和经验。
而就在前不久江苏省“双创之星”评选中,常州市冯冠平团队、杨永岗、钱海鹏、邵丹薇、曲东升等5个团队和个人入选,数量名列全省第2。以下是对这5个团队和个人作集中介绍。
冯冠平
作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冠平建设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孵化器,成为国内知名的“知本家”。最主要贡献是在深圳创办全国第一家高校与地方政府合办的产学研结合研究院,首创“四不像”理论,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财富化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冯冠平拥有20多年创新创业经历,由他亲手创办的企业达到100家,孵化的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上市企业20多家。2010年石墨烯因为诺贝尔奖轰动世界,而冯冠平教授却早已开始布局。他在美国说服石墨烯研究国际顶尖华人专家回国发展,以种子基金的形式投资美国归来的创业团队,由此开始了石墨烯的新征程。
他促成常州建设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科技产业园。依托该研究院,常州引进了石墨烯领域13个团队,孵化培育了40多家企业,实现了石墨烯的宏量制备,产生了第六元素、二维碳素等企业,使得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石墨烯薄膜和粉体两大基础性原料布局和产业化。
杨永岗
杨永岗,2013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同时担任科技部863计划新材料组专项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协会理事等。
杨永岗博士2008年4月带领技术团队和T7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落户常州,成立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长期通宵达旦、数万次的探索和试验,2011年,中简科技建成国内第一条完全国产的T700级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线,首次实现了国产T700级碳纤维材料的批量化稳定生产,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在高性能碳纤维战略材料上的国际垄断和对我国的封锁、控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体系——ZTXX。
2012年至今,又先后实现了T800级碳纤维的百吨级工程化、M40J高强高模碳纤维的十吨级工程化,并突破了超高强T1000级和超高模M55J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站上了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和工程产业化的制高点,有效缩短了国产碳纤维与国外先进制备水平和工程化能力的差距,为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民深度融合的碳纤维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海鹏
自2008年9月至今,钱海鹏担任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钱海鹏博士曾有长期领导欧美技术创新公司的经验,具备广阔的国际技术与商务视野。1993年,创建中国贝卡尔特钢帘线有限公司,累计引入外资超过1亿美元,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催生了中国轮胎子午化大潮。2008年,创建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0亿人民币,仅用1年时间即完成了占地300余亩的现代化工厂及配套设备与工艺技术设计和建设,一举打破了国外对高精切割钢线市场的垄断,并成功改写行业标准,在光伏行业整体下滑的全球性危机中,保持了从未亏损的罕见纪录。至今,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向国家实缴各项税收超过2.7亿元。
在钱海鹏的带领下,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与创新一直走在同行业的前列。2014年7月,总投资9980万美元的新项目凡登(江苏)新型材料公司落户金坛经济开发区。目前,厂房建设和设备开发安装已经完成,并投入试生产,预计明年新项目销售额将超过5亿元。
邵丹薇
2014年,邵丹薇成立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她创立的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万帮特色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包括4个板块:以新能源品牌汽车销售为主营的4S店群、以充电设备研发与制造为主营的德和科技、以充电设施城市运营为主营的星星充电、以为各大主机厂提供全国性的安装服务为主营的星星安装。
其中,德和科技已成为北汽、日产、江淮、奇瑞及腾势的充电机配套供应商,同时也帮助星星充电完成上游供应链建设,今年预计产销充电产品5万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充电机制造商;星星充电还用互联网思维,在常州率先发起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的“众筹”建桩活动,3个月完成建桩千余个,并已正式进入北上广深,面向全国。计划3年内滚动投资45亿元,在全国建设30万个充电设施。
星星充电的定位是资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并已成为我国充电设施平台标准起草单位之一。
曲东升
曲东升一直关注和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项目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曲东升博士先后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实精密测控有限公司、哈尔滨铭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满足电声电子行业关键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等精密自动化装备,为电声电子、光伏、半导体、仪器仪表、汽车、锻压等行业提供全套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5年来,铭赛公司销售额累计突破1.5亿元,团队规模达到150人以上。2012年公司投资建成了哈工大铭赛科技大厦,建立了常州铭赛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引进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10家,为公司建成集团型机器人协同创新产业园的宏伟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