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初,《我的产权车位为何不让安充电桩》一文,讲述上海市民为了在自家产权车位上安装充电桩却屡屡碰壁,引发了不少新能源车车主的共鸣。然而,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与私家充电桩想装没法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却极其低,鲜有新能源车车主问津,成了隐形的资源浪费。
据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采集和监控中心信息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充电桩的使用率仅为6.76%,即有九成多充电桩无车问津。业内人士认为,充电习惯、充电费用和标识不明成了公共充电桩遇冷的三大主因。
新能源车主:超过1公里范围就不方便
大量的公共充电桩成了摆设,原因何在?记者昨天对十名新能源车车主进行了问卷采访,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之中竟无人使用过公共充电桩,而对于不使用充电桩的原因,大多数人归咎于“太不方便”。
车主康学智家住松江泗泾,上班地点位于浦东张江,他告诉记者,自家和工作单位附近都没有充电桩,而上班沿途的一些停车场内虽然有充电桩,但自己不可能半途停下去充电,“感觉公共充电桩对自己没有带来任何便利”。
“我也想用公共充电桩给自己的车充电,就到网上去搜索充电桩的地图,但搜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只得作罢。”车主顾华则认为,公众对公共充电桩信息的知晓度不足,是导致许多充电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主要原因。
而十名新能源车车主一致认为,如果公共充电桩的位置位于自家小区或工作地点1公里范围内,他们还能接受,超过1公里,用公共充电桩给爱车充电并不方便。
康学智表示,为了给自己的产权车位安装私人充电桩,他奔波了4个多月,仍然卡壳在物业处,自己无奈放弃用电能改用汽油,而不少公共充电桩却乏人问津,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业内人士:公共电桩应急功能更突出
市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负责人刘建华表示,新能源车车主上路时,最担心车辆的电能耗尽导致车辆抛锚,这种精神忧虑有一个专门的名词——“里程焦虑”。而公共充电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这类车主进行“补电”,在20分钟至半小时内,对车辆电池系统进行快速充电。可以说,公共充电桩的数量越多,新能源车车主的“里程焦虑”程度就会越低。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共充电桩的应急功能更突出。车主要给新能源车进行日常充电,应首选家里或工作单位的充电桩。
“事实上,在国外,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刘建华表示,出门后在公共充电桩充电的新能源车车主并不多。
刘建华同时透露,按照国务院相关指导意见,政府部门应该对公共充电桩提供土地等资源帮助,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体系,尽快制订相关细则。
五个充电桩三个有故障
●地点:共和新路3070号停车场
闸北区共和新路3070号是位于中环线旁的大型交通换乘枢纽,进入底层停车场约50米,记者见到了五个半人多高的充电桩,仅一个充电桩前停了一辆私家车,其余充电桩前的停车位均是无车状态。记者发现,这唯一一辆停在充电位上的车其实也不是新能源车,而是普通的汽油动力汽车。
按照充电桩的指示,面板上绿灯亮表示充电桩处于可用状态,红灯亮则为故障。在五个充电桩中,仅有两个亮着绿灯,另外3个则是亮着红灯,面板上的液晶屏提示“本充电桩系故障状态”。
经常在该停车场停车的市民高先生表示,从未见过新能源车到此处来充电;停车场的保安也证实,平时几乎没有新能源车来充电。记者向保安室一名中年男子询问充电是否要收费,该保安表示是免费的,只要把电线连上充电桩即可,但记者随后询问:“为何充电桩面板上写充电前需刷卡?要刷的是什么卡?”保安却无法回答,称不清楚具体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