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驾驶车正走向现实,但要推广还面临一些伦理难题。美国研究人员23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赞同无人驾驶车在特定环境下可以牺牲车上乘客以挽救更多路人,但同时绝大多数人自己却不愿意乘坐或购买这种汽车。
这项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调查指出,无人车由于采用自动驾驶系统,有望让交通事故数量减少90%,从而造福世界,但并非所有的车祸都能避免,在某些撞车事故中,无人驾驶车需要做出困难的伦理抉择。例如,当面对牺牲车上乘客保护路人还是撞死路人保护乘客的难题时,无人驾驶车该怎么决策?
参与研究的俄勒冈大学助理教授阿齐姆·谢里夫在为此研究结果召开的电话记者会上说:“无人驾驶车的总体目标是改善交通安全,但广泛使用它们还面临障碍,一些障碍是技术方面的,还有一些是心理障碍。”
为了解这些心理障碍,研究人员在2015年6月至11月间对美国居民进行了6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面临伦理难题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无人驾驶车应采取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选择,也就是选择能尽量减少生命损失的方案。
比如,7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人驾驶车选择牺牲一名车上乘客而不是10名路人是更加道德的行为。但与此同时,81%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选择购买保证车上乘客安全而不是路人安全的汽车。
研究人员认为,被调查者的这种矛盾心态正是无人驾驶车推广面临的“社会困境”。参与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伊亚德·拉赫万解释说:“多数人都想生活在汽车伤亡最小化的世界里,但他们又希望车能不惜任何代价地保护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结果就将是个悲剧。”
调查还显示,对政府是否应该出台规定要求无人驾驶车遵循“效益主义”原则,即通过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规范伦理,多数美国人持强烈反对态度。
“现在看来,设计算法让道德价值与个人私利之间保持一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不同文化对命命交换有着不同看法,”研究人员在论文结尾写道,“但随着这类对话取得进展,公众看法和社会压力也许会发生很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