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份的浙江早已进入秋季,连续的阴雨,让刚从苦夏中走出来的浙江人感到了久违的凉意。站在厂房门口的何毅(化名)此刻无暇享受这份凉意,他的心情和这阴雨天一样冰凉。作为山东某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尽管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近三年,他此时却还是茫然一片。
不远处的仓库停满了还未出售的新能源汽车,因为骗补事件的爆发,国家暂停发放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这让他的销售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大量的新车只能被停放在仓库。然而,最让他头疼的还不止于此,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资质收紧,九成企业将会出局的传闻,让这个年过50的山东人,心情异常烦乱。
混乱
8月29日晚,彭博社发表文章称,中国政府将通过提高技术标准来促使一些毫无制造经验的公司出局,并考虑将电动汽车制造商数量减少到10家左右。并援引来自汽车制造行业协会的一位高管称,任何控制措施目的都是去弱存强,政府将推动大约90%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出局。
此文一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转载。在朋友圈看到此消息后,何毅的心情再也不能平复,他向多个朋友求证后,均没有得到确切答复。
记者注意到,在稍早前的8月12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意见稿》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而国务院主管的《经济日报》援引一位未具名行业分析师的话,目前90%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无法在两年内达到这一技术标准。据报道,新加入者需要按照新标准进行审核,此前通过审核也不能高兴太久,2~3年仍需要重新审核,未达标者将被扫地出门。
对此,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在接受汽车商报采访时表示,通过行政管控的手段解决会存在很大问题,它会遏制创新能力,并会让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幅下降,同时给予已经进入的企业垄断权利,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而让何毅想不通的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今为何又要限制企业进入新能源行业,他的企业跟随国家政策发展,可今天却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正如何毅所说,去年6月4日,一纸《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悄然出现在国家工信部官方网站上,宣布自2015年7月10日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可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就是这一规定让何毅等一直飘摇在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看到了希望。
这意味着,2015年7月10日后,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资质将大幅放开。在国家主管部门看来,新政策有利于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纯电动乘用车的科研生产。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就曾表示,“生产条件适当放开,能够吸引新的企业以及一些零部件生产商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新鲜血液,并形成鲶鱼效应,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加速发展。”
朝令夕改
“一会说要开放,一会又要收紧,国家政策如此朝令夕改,真的让我们这些企业很为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这样对汽车商报说。
就此问题汽车商报记者曾向有关部门求证,但截至发稿日期依然没有得到正面答复。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人士李伟(化名)向汽车商报透露,“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真的。”如果彭博社的报道属实,那么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新政策正好和去年6月4日出台的《规定》意图截然相反。
记者注意到,在今8月下旬举办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就曾透露,为了安全起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资质必须要从严审核。而此次百人会夏季论坛的主题也是安全。在会议期间,就有业内人士称这是在为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新规做铺垫。
“安全肯定是政府要收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因素。”李伟说。众所周知,近年来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利好政策频出。得益于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