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眼镜从被广为热捧到沦为笑柄,不过一年多的时光。
人们期望的是,可穿戴设备如何才能让自己生出神力。这就是可穿戴设备存在的意义,它的存在与自己的身体是天然合一的,有舒适感,此外还要具有功能性,延展人类的能力。
遗憾的是,谷歌眼镜在舒适感和功能这两方面都未能如人所愿。它很重,而人对面部穿戴的忍耐力恰恰是最低的;续航能力短,电池只能连续工作45分钟;摄像头不仅拍摄速度慢,传输速度也慢,对于戴眼镜的用户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因为谷歌眼镜投射的影像不会根据镜片情况做调整,用户可能需要斜着头才能看清,使用效果自然不好。最后只能弃之如敝履。
虽然可穿戴设备是个好概念,未来也必将是个趋势,但是怎样的可穿戴设备才是让人们“duang”一下的那个神器呢?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一个产品从概念到成为市场的宠儿,这其中要经历一个怎样的历程?
2014年,摩根士丹利在对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消费者产品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将产品的舒适性列在首位。舒适不是件容易的事,设计人员需要考虑什么才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设计师理解的舒适未必与用户的真实体验相一致,因此一个创意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不是随机的灵感,而是要在一套完整的设计研发模式指导下的成果,在这方面有着四十多年经验的英国IDC称之为“产
品化”过程。英国IDC是一家国际型产品化机构,致力于从用户研究、产品定义、技术创新、概念设计,工程开发到成品投产的、全方位产品化流程的实现。
英国IDC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在接受《商学院》专访时指出,产品化包含四个步骤:一是产品定义,二是技术的创新和界定,三是工程实现,四是实施。历史的经验表明,若想真正获得一个理想的产品,这四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绝不能因为想着省钱而妥协。
产品定义
英国IDC始终将“理解”作为产品设计流程的核心。在处理项目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设计师需要透彻地洞悉使用者对于产品的看法,分析这些观点的意义,这是产品研发流程的基础。调研阶段,团队要收集各项相关信息,包括深入了解消费者、文化、品牌、市场、发展趋势和技术等。对品牌价值观念和目标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将有助于设计出符合品牌期望值的产品。这一阶段包括全景式考察、案卷研究、人体工学研究、访谈、提升认知与认同感、获得理解并收集观点。对于由技术驱动的项目,则需要对竞争对手、专利文案和科学文献进行调研。
在灵感阶段,设计人员要避免的是“我已经知道什么”,因为仅凭过往的经验很可能做不了创新,需要将个人的已知与未知分开,探索未知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比如,目前的血糖仪需要从病人指尖采血,而未来的血糖仪有没有可能直接贴在病人的指尖测试,减轻病人的痛苦。
需要关注的是,在实现产品化的过程中,设计工程师是整个团队的灵魂,在英国IDC他们被称为“E型人”,即对各个行业都有深入了解。与机械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不同的是,设计工程师不仅有工程实现能力,还能够很好地理解设计。他们的工作是定义和探索产品的性能和创新点,探索用户体验,分析生产上的可行性以及投入后将带来怎样的商业回报,贯穿从设计到成品制造的整个过程,让最终的产品按设计意图来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