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件专利,不要钱,免费用”。这不是电视购物栏目中“激情”导购们的“广告词”,而是消费电子巨头松下的“专利开放”宣言。
日前,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嵌入式LINUX会议上,松下表示,为推进物联网行业发展,将开放自己约50件物联网相关专利,内容涉及用于家庭监视系统的软件和用于太阳能以及零售业的云设备技术等。
无独有偶,丰田汽车此前在2015年的CES展上也曾宣布,其所拥有的5600多项燃料电池以及相关专利,都可以在免收授权费用下自由使用。
对企业而言,专利不仅是保持自身领先优势的“法宝”,也是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专利许可授权也成为很多企业营收的重要来源。
那么,这些专利巨头们缘何爱上了免费“开放专利”?松下就其免费“开放专利”给出的理由是:期待其他大型生产商扩大物联网相关业务。
但问题是,专利的研发和积累需要耗费企业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如今,它们争相将自己花费巨资多年研发积累的专利免费开放,真的只是发扬“雷锋精神”无私奉献,希望帮助其他厂商快速进入相关市场或扩大相关业务?还是另有所谋呢?
通过对专利巨头们开放专利的特定领域、所属行业以及市场竞争等将进行分析,或许会发现专利巨头们的“无私”其实是附条件的。
首先,专利巨头们免费“开放专利”的领域较为特定。事实上,松下并不是首家主动且免费“开放专利”的专利巨头,在此之前,丰田汽车以及电动车“新贵”特斯拉都曾列出免费“开放专利”清单。
再往前追溯,蓝色巨人IBM在2005年也曾做过“开放专利”,当时其宣布向业界开放500多件软件专利权,人们可以使用这些专利“获得发展,并创新开发出新的东西”。
这种免费“开放专利”的做法,有点附期限“专利开源”的意思。虽然时间有早晚先后之别,但是,这些专利巨头们开放专利的领域特定性却有相似之处。丰田汽车之所以免费开放数千件燃料电池相关专利,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特斯拉的免费“开放专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羹潜力巨大的“电动车”市场。
而松下之所以选择免费开放其相关监控技术专利,则是为了将自己的监控技术或应用顺利推向“物联网”之中。
显然,不论是丰田汽车,还是松下,它们选择免费“开放专利”的领域都较为特定,集中在新技术、新应用或新市场所在。
对于传统领域或市场,数量庞大的专利依旧是他们“攻城略地”的重要支撑所在,其根本不会考虑免费“开放专利”。
其次,专利巨头们免费“开放专利”是为争夺话语权。不论是电动车市场,还是物联网应用,这些领域或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尚未成熟”。
所谓“尚未成熟”,不仅表现在相关领域或市场的标准缺失,还表现在该领域或市场竞争激烈,处在“跑马圈地”的关键时期。
对于传统专利巨头来说,对于新市场的开发策略,如果选择孤注一掷则显得风险太大,更重要是,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时,需要有更多的玩家参与,才能把市场做热、做熟,这不仅体现在用户规模要快速扩大,更体现在技术研发上要“百花齐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