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南非发展,“最初往往拍着胸脯信誓旦旦,随后就会水土不服”。 (何籽/图)
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却有着远超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法律体系;这里因经济增长速度吸引了全球的掘金者,同时也让各国投资者饱受社会治安混乱,警察群体腐败,政府效率低下之患。
这里还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以及巨大的能源赤字。三年前,各国游说者终于敲开它的新能源市场大门,法国电力、意大利电力等世界一流电力公司纷纷开疆拓土,抢夺资源。
这里是非洲。
对中国新能源企业来说,这里是冒险者的乐园。打开全球的新能源版图,眼下全世界最具增长力的新兴市场,一个是最近的日本,一个是最远的非洲。
相较中国企业大批进入而厮杀惨烈的日本市场,非洲更像是新能源世界的“龙门客栈”,偏远、贫瘠、凶险,却又充满诱惑。
“仓促而匆忙”的探险
表面上看,带着浓重中国国企风格的龙源电力(下称龙源)三人工作组显然不符合“冒险者”的特征。
在中国大陆,龙源背靠着五大发电集团的国电集团,是中国第一家香港上市的新能源发电企业,2009年凭借其177亿元的IPO融资规模曾登顶中国“新能源第一股”。
但一万多公里外的非洲大陆,正忙于资源开采和修桥修路。贷款、圈地、拿项目,中国国企虽然在国内长袖善舞,但在新能源的处女地非洲,优势瞬间全无。
位于约翰内斯堡Grayston大街上的一栋并不起眼的灰色玻璃大楼是三人工作组到达当地“报到”的第一站,这是中非发展基金(下称中非基金)南非办公室的所在地。规模高达50亿美元的中非基金是龙源打开非洲市场的合作伙伴。在龙源、中非基金和南非穆力洛可再生能源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里,三家各占46%、14%和40%的股份。
不远处的Maude大街即是非洲大陆上最有名的“南非华尔街”,这条仅270米长的街道产出了南非近70%的GDP。狭窄的Maude大街颇为清静,只有戒备森严的武装运钞车偶尔经过。
对中非基金南非办公室的12名员工来说,龙源的到来显然“仓促而匆忙”。这些来访者有着浓重的中国国企员工特质,谨慎低调,说话滴水不漏,说起公司历史时会引以为荣。
初入南非电力市场,龙源“连最基本的风资源数据都没有”,仅亲自测风就花了一年时间;“第一次谈判介绍公司,讲了半个小时对方也没记住龙源的名字”。
合作很快陷入尴尬。首先语言不过关;其次,对国际商业规则的陌生,谈判经常没有下文了。“老外蹦一个专业术语,你根本没听说过,不懂,人家就鄙视你,不愿意理你了。”龙源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
2011年8月,南非能源部正式启动第一轮可再生能源招标(REIPPP),仓促之中龙源不得不放弃第一轮;2012年3月第二轮招标启动,评标排名第八,只取前七名,龙源再次失利。“第二轮报价报高了,不了解人家政府运作的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