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升科技(300073.SZ)预增36倍、多氟多(002407.SZ)预增25倍、天齐锂业(002466.SZ)预增17倍……
下游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爆发,直接带动了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产品价格的飙涨,这使得相关上市公司利润率大幅提高,整个板块上半年景气度也到了历史高峰。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下半年盐湖产能的释放,以及行业对政策的观望情绪加重,近期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氢氧化锂最高时在19万元/吨左右,现在是17万,碳酸锂的则从最高时的18万元/吨,跌到了现在的14万到15万”,尼科国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7月20日告诉记者,由于锂作为一个小品种,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报价。
四川嘉龙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唐程7月20日也表示,“碳酸锂在阴跌,氢氧化锂价格则比较坚挺”,同时骗补调查结果、补贴新政还未出炉,短期内下游企业态度趋于谨慎。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矿产相比,锂资源开采困难,同时新建、扩产的产能也多在2015年底至今年上半年,短期内产能难以释放出来。而下游需求又在不断增长,长期来看,锂产品整体供不应求的大环境并未改变。
上市公司纷纷触“锂”
“前些年过苦日子的时候,没人关注我们,现在看到价格涨上来了,才想起我们”,用一位锂电行业人士的抱怨来形容近年的锂电市场再合适不过。
2015年之前,碳酸锂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万至4万之间,每年的波幅也不过仅有几千块钱。但到2015年10月后,碳酸锂价格开始直线拉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涨了三倍。
当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07万辆,同比增长8倍。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极大地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的需求。
进入2016年,碳酸锂的涨势仍在延续,甚至超出了一些行业内公司的预计。“2016年第二季度锂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原预计,进而导致毛利额较原预计数增加”,天齐锂业在近期的业绩修正公告中指出。
从锂电池的组成上看,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而动力电池需求的大增,也使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业绩均出现大幅增长。
以碳酸锂的下游正极材料为例,当升科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增幅达36倍,虽然有前期基数较低的因素在内,但销售数据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公司在业绩预告中指出,“正极材料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60%,销量同比增长约46%,其中多元材料销量同比增长约150%,毛利大幅上升。”
此外,使用六氟磷酸锂生产电解液的天赐材料(002709.SZ),上半年业绩预增幅度也超出540%,对此公司将其归结于“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的旺盛需求,公司电解液销量持续增长,使得销售收入和利润规模增长好于预期”等。
赚钱效应下,越来越多的“外行”公司开始介入到锂电行业,而行业内部的企业则开始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并纷纷扩建原有产能。
今年5月,富临精工(300432.SZ)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作价21亿元收购湖南升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而升华科技主营业务正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
此外,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比亚迪(002594.SZ),也在寻求向产业链上游扩展。今年6月,公司与盐湖股份(000792.SZ)达成合作,将共同设立新公司用于收购盐湖股份持有的蓝科锂业51.42%股权,并启动3万吨碳酸锂项目建设。
“公司此前已有了1000多吨的碳酸锂生产线,技改完成后,产能将提升至2000吨”,江特电机(002176.SZ)证券代表王乐21日介绍称,由于今年雨水过多,技改进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资本的集中涌入,也使得锂电行业上游产能大幅上涨,这是否会对产品价格带来压力?
“生产线从建成到达产,再到满负荷运转,其间需要经过多次调试,不可控因素也比较多”,成都一位锂行业上游企业人士20日告诉记者,所以新建产能想要完全释放,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锂价静待政策落地
由于民营锂电企业多直接面向下游客户,所以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产品的贸易生意并不好做,而四川嘉龙化工便正是其中一家。
“今年一共进了两批货,第一批的成本在15万元/吨左右,第二批则是13万多,目前库存的碳酸锂已跌破了成本线”,嘉龙化工销售负责经理唐程20日告诉记者,在碳酸锂上涨阶段,便有很多下游企业准备了库存,目前下游观望态度浓厚,公司近期货走得也比较慢。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