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的第四批企业目录,中航锂电、河南锂动、微宏动力等多家国产锂电池公司赫然在列。
受此消息影响,6月20日以来,锂电池概念股多次出现大幅上涨,带领电池板块整体走强。
不过,此前备受业内关注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并未入选。
国产电池唱“独角戏”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公告显示,此次入选的企业共有32家。《中国消费者报》经过梳理发现,在此次入选的企业中,依然难觅日韩系电池的踪影,全部来自于国内电池生产厂家。
去年年底,工信部发布了首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截至目前,该《规范条件》已发布四批,共有57家企业入围。
可别小看了进入名录的重要性,有坊间传言称,新能源车型推广目录与《汽车动力蓄电池规范条件》捆绑,即采用没有进入目录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不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无法获得补贴。
对此,《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向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总经理助理王水利求证此事。王水利表示,没有进入《规范条件》的电池从原则上就不得在市场上继续销售了;如此一来,车企只能选取名单上的电池,换句话说,以上的说法确有此事。
不仅如此,华泰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院长杨伟斌也告诉本报记者:“据我所知,应该是这样,但具体细则还没整出来,例如截至到几月几号就必须执行,现在来看还没有具体日期。”
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锂电池企业进入《规范条件》目录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获取补贴的前置条件,从而使得《规范条件》目录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规范条件》披露之前,备受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日韩系等国外动力锂电池公司能否入围?业内普遍认为,如果此次国外锂电池巨头能够入选,将对国内锂电池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两个月前,工信部公布第三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时,国产锂电池受国家政策“偏袒”的情况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热议。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提升,锂电池产业整体来看发展前景较为明朗。《规范条件》的出台是国家出于整体锂电池发展线路的考虑,希望国内技术促进自主品牌有更好的研发环境。”万帮新能源副总裁、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王磊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道。
他认为,虽然日韩系电池厂商此次没能入选,但如果这些公司的各项标准都达到要求,未来仍有机会进入企业目录。
政策保护背后暗藏深意
2015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锂电池市场需求也不断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锂电池制造行业实现收入2030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约130亿元,同比增长60%。
如此增长速度,让各大电池生产厂家笑得“合不拢嘴”。
不过,市场的火热状态依然不能掩盖激烈的竞争格局。从目前情况来看,动力锂电池行业形成了中、日、韩三国鼎立的竞争格局,三个国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