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汽车骗补核查结果即将公布前,国家和地方的补贴政策已开始收紧,“骗补”正在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6月20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公布了第四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下称《规范条件》)的企业,共有31家单体电池企业和1家系统集成企业进入本批次目录。值得关注的是,《规范条件》将与新能源车型推广目录捆绑在一起,这意味着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同时配套符合《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时隔几天,深圳发改委印发了《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核查机构遴选管理办法》,将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机构进行遴选管理,补贴开始由产品销售端向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倾斜。
地方补贴设门槛
在去年8月,深圳发改委便制定了《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备案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销售企业要领取地方补贴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公共充电设施。此次新的《办法》下发后,无疑是对新能源汽车骗补的一次核查。同时,也是深圳将新能源补贴从汽车本身向充电桩转变的一个信号。
“不得不说我们的行业内有一部分不规范行为,例如为博得补贴而专门建设的电桩。这种电桩的功能性和未来的可持续使用都存在极大问题。当然因此也就有了恶性竞争,长远对于市场的损害很大。《办法》中对‘建桩有效性’的评估,就是明确了补贴是否应该发出的一些相关依据。”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的深圳云杉智慧新能源技术公司负责人表示。
无独有偶,5月9日,上海市政府就发布了《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将补贴方式扩展到建设、运营两个环节,同时设置了补贴上限。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起上海对新能源车的免费上牌政策进行了调整,购买新能源车的上海消费者在申领免费牌照时,会被要求先出示一份可以显示车位和充电桩地址信息的材料,继而才能填写申报表。据悉,此前只需要4S店出具一份新能源充电证明就可以申领牌照,而现在要提供充电桩安装证明,进而体现其申领免费号牌的资质。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补贴在逐渐加强力度,也更为严格,这和过去在销售方面的补贴形成了对比。”深圳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贾雪峰表示,“但对于充电桩补贴标准的考核,不应该只考核充电桩建设规模,还应同时进一步考核运营效率,推动车和桩真正协调发展。”
国家核查升级
有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和地方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达300多亿元,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得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家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漏洞,俨然形成了一个骗补的巨大黑洞。为此,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办公厅自今年1月联合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此后两个月,核查变为由国务院亲自牵头,令新能源骗补调查悄然升级。
财政部日前发表声明,表示对新能源汽车推广骗补核查的第一部分工作,即现场核查已经完成,目前仍处于对核查结果的会审阶段,并称对于核查和处理情况将按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公开。“调查结果一再延迟公布,可见现在看新能源骗补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中车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宇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一些实力不是很强的企业,利用某些政策能够占据某块区域的市场,到外地去,可能根本没有人买他的车,因为这些企业可能就是个‘僵尸企业’,突然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复活了,纯粹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数据显示,过去的补贴政策中,单车平均补贴高达12万元,一辆大巴的补贴甚至高达上百万元。 “现在有一些城市已经补贴不起了,政策应该加速退坡。”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强调。据预测,新能源汽车如果要实现2020年500万辆的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央政府补贴约为3900亿元。如果补贴按照每年退坡25%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央政府的补贴仍需1770亿元。
临近退坡边界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骗补调查进行的同时,相关部门有意识的政策调整也已经展开。除名单制度、提高入门门槛外,在补贴方式上也在逐步探讨新的模式。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