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机客与企业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两位著名人物可以给出最好的答案:不择手段地疯狂攫取利润的是投机客,如索罗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的是企业家,如乔布斯。
但如果,索罗斯披上了乔布斯的外衣,结果会是怎样?
雷军和他的小米,正试图寻找答案。
5月27日,媒体披露迅雷时隔3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招股书,其中,出现了两名新投资者,分别是投资2亿美元的小米公司和投资9000万美元的金山软件,后者同样是雷军旗下的上市公司。
可以预计,倘若迅雷成功登陆华尔街,雷军与小米的名字必定将又一次产生轰动效应。如果再联系上之前雷军在金山软件、欢聚时代、猎豹浏览器等项目上动辄超百倍的投资回报,就会足以让人忘记,小米是个手机品牌。
“赢客”思维
嗅觉灵敏、出手果断,善于发现并利用一切漏洞,大野心、大手笔——具有这样特征的华尔街投机客,被业内拥趸称之为“赢客”(Winner)。所有迹象都表明,雷军与小米,现在正试图扔掉Customer(顾客),尝试扮演单纯的Winner角色。
这一切都来自时代的机遇:你不需要记得雷军说过“小米绝不靠硬件赚钱”——因为现在即便是799元的红米手机,小米都能从中获得百余元左右的利润;不需要记得雷军说过“小米只做高端”——因为至少在价格上,早已看不出小米手机与山寨机之间的差别;不需要记得雷军说过“我们只靠口碑不做广告”——央视与分众的电梯广告屏上铺天盖地的海报,早已经让这些话随风而逝。
这些已经让人们无法对现今的小米手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雷军与小米的举动像极了被誉为“华尔街之狼”的投机精英,他用“极客”的光环吸引最早的小米用户,以“中国版iPhone”的概念赢得第二代用户,用“性价比最高”吸引第三代用户……似乎只要能不停地造出概念,小米就不用发愁市场的销量——尽管2014年销售6000万台的数字并不能为小米带来太多的利润,却足以支撑其创造出下一个概念。
与层出不穷的花哨概念成反比的,是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巨大落差。2014年“3•15”消费者维权产品调查中,小米手机高居投诉榜榜首,这确实不像是一家有担当的企业应该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小米投资人,现为小米联合创始人的王川经历过小米科技起步的阶段,他曾毫不客气地“揭发”雷军,说他当时“到底也没有回答清楚小米如何赚钱”。
据江湖传言,雷军第一种回答是“不讲道理”型。他会问对方一个问题:我有钱还是你有钱?如果是我有钱,是不是我比你更知道怎么赚钱?所以你别操心,听我的就好了;第二种答案是“最差结果”型:我们做东西的出发点是要对用户有价值。如果这个产品做出来,最后也赚不到什么钱,那我们能不能对用户说,麻烦大家,我们真活不下去了,能不能5元、10元钱募捐一下。如果用户真喜欢,我想我们还是能募到钱的。
现在看来,虽然雷军始终没有找到最像乔布斯的那件外套,但却依靠“苹果模式”的概念一步步走上神坛。所以,有好事者将小米的成长史如此总结:第一步,画大饼(制造概念);第二步,馋死你(饥饿营销);第三步,撂摊子(售后不管);第四步,再来一遍。
雷军系大联盟
以“赢客”思维重新审视“雷军系”的版图与小米的成长史,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