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1日,中国入世“过渡期”将结束,所有产品的进口关税将全部降为零,一些产业将进一步对外资开放,针对近期坊间流传的这一说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否认称,入世降税承诺2010年就已履行完毕。
那么,“15年过渡期”说法到底从何而来?中国2001年加入WTO,曾签署附加条款,包括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期限为15年。原商务部部长助理、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副团长徐秉金表示,“事实上,是指中国在15年内并不被视为‘市场经济地位’国家,过渡期结束,可以摘掉WTO套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了,加在我们身上很多不平等条款应自动解除。”不过,徐秉金也表示,目前随着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在全球遍地开花,WTO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但过渡期结束,如何利用好世贸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中国亟待考虑的问题。
十五年前,中国轰轰烈烈地加入了“WTO”即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国家最初设定的保护政策将会褪去,也就是一些保护政策将荡然无存。许多经济学家站在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样的变化,正如一些人的判断,我们国家开放的脚步很快,加入WTO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毕竟,未来世界的走向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入世,对于我国的农业和金融业来说,考验很大。那么,对于新能源领域的电池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8日,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邀请赛迪顾问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吴辉和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做客中国电池网,就“入世优惠期行将结束锂电池产业链影响几何?”这一话题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
中国电池网总编辑杨阳
本期嘉宾:

赛迪顾问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吴辉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
主持人:我国在2016年将被取消入世保护,这就意味着将要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的相应保护也将被取消。那么,这一变化,会给我们国家整个电池产业链带来哪些利好消息和负面影响?
吴辉:对于用于消费电子的小型电池而言,取消入世保护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国外的企业如SDI、LG、松下等企业早已经在国内建厂并大规模的生产,而国内的电池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基本是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对于汽车电池和储能电池而言,取消入世保护短期内将对中国电池产业和相关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电池的性能上,国内汽车电池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代表未来发展前景的三元系电池上,日韩企业在技术、工艺等方面均优于国内企业,另一方面,被取消入世保护意味着国内电芯企业在价格上的优势将不再明显。因此,进口电池的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下游整车厂有可能更多的选择与国外电池企业合作,如市场近期传言SDI和LG已经与国内多家整车厂签订了电池供货协议。另外,如SDI、LG等企业在国内的动力电池工厂在2016年以后陆续投产,加上进口电芯关税的减免,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