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又吸引眼球了,又是因为政策——北京市日前提出,将出台新能源汽车免费停车和减免过路费等政策方案。从中央补贴到地方补贴,从免购置税到免摇号,新能源汽车每次上新闻,似乎都手握政策的“话筒”。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起步阶段,政策的助力当然十分必要,也是政府态度的表达。不过,政策助力的“软”引导,解决不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硬”问题。
有业内人士说,现在新能源车企都在随政策而动,哪里政策落实好,就先开发哪里的市场。可是,如果过度依赖政策,企业自身提升技术、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就会减弱。政策“温暖而柔软”的襁褓终有一天要打开,那时企业面对的是什么呢?
笔者在大连街上见过一辆纯电动的特斯拉,简直帅呆了。大连也有很多豪车,但跟便宜许多的特斯拉一比,暴发户的气质浓到化不开。特斯拉有这样的魅力,是因为产品的创新,因为创新展现出的气质,因为气质带给驾驶者的未来体验。一句话,特斯拉靠的是“硬”东西——产品。
新能源汽车推广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抓住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期,缩小中国汽车产业与世界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车企终究要独自面对的是市场,要用产品说话,参与“硬”碰“硬”的竞争,而特斯拉可能就是对手之一。
再说充电桩等配套。充电桩的建设现阶段看起来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也需要政府的规划和布局。可是,要让新能源汽车充电像汽车加油一样方便,更离不开一个开放的市场——有社会资本的参与,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建立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这,光靠政策投不起,靠垄断企业也玩不转。当然要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助力政策叫好,不过,许多“硬”问题解决了,才能让政策的引导力真正发挥出来。让新能源汽车免费停车,起码要先有地方停,这个“配套”难题每天都在发难;减免过路费,起码要让车敢上高速公路。之前,笔者采访了解到的是:纯电动车一次充电能行驶100公里出头,小心有去无回啊!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在引导改变,但让改变发生,要回归市场。希望新能源汽车下一次手握市场的“话筒”上新闻头条,也谈一谈“硬”的东西。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