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刚刚开始,牛股奋达科技再现狂飙之势。
1月8日、9日、10日三个交易日,奋达科技涨幅达22.42%,因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其于13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表示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这已是奋达科技40天内第2次发布这样的公告。2013年12月2日,奋达科技就曾因连续三日股价飙涨近3成而停牌接受核查。
在刚结束的CES展上,奋达科技将SmartWatch带到展台上。这家2012年6月才上市的企业,借着可穿戴概念的东风,在2013年实现逆袭,成为A股中小板第一牛股。
“疯牛之路”:机构、牛散推手
图:奋达科技市场表现
21世纪网通过调查发现,奋达科技的逆袭,与“可穿戴”这一概念息息相关。
奋达科技,2012年6月5日登陆中小板,主营产品为多媒体音箱和美发小家电,上市之初并不被市场所青睐,上市首日便破发,首年业绩即出现负增长,一度被指“伪高新”,股价一直在低位徘徊。
不过,进入到2013年5月,奋达科技的股价开始小幅攀升,其中5月10日至17日,一周之内股价上涨了29.66%。
也正是这个月,奋达科技突然大受关注,多家机构前来调研。
根据奋达科技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下称《记录表》)显示:当月16-17日,华安基金、广发基金、申万菱信基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海通证券研究所、华泰证券和国信证券等7家机构首批到场;21日,大成基金、中信产业基金、光大证券、金元证券、宏源证券、银泰证券、招商证券、普尔投资、新价值投资、太和投资、鼎诺投资等11家机构尾随而至。
而在2012年,到奋达科技调研的仅2家机构。
原本籍籍无名的奋达科技缘何突然“受宠”?事后证明,吸引这些机构到来的正是奋达科技身上的“可穿戴”概念。
2013年6月4日,在奋达科技上市一周年之际,奋达科技联合元太科技在台北高调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产品SmartWatch,为自己贴上了炙手可热的“可穿戴”概念。
其后,机构蜂拥而至,9月至11月共有55家机构到访奋达科技,其中9月份15家,10月份15家,11月份25家。
智能手表几乎是机构每次调研的“必问项”,而几乎每个调研日前后,奋达科技股价“恰好”都有反应。
5月16日、17日,华安基金、广发基金等7家机构调研时,奋达科技连续两日涨停;9月6日、9日、17日,南方基金、元昊投资、平安证券等15家机构对奋达科技进行调研,奋达科技当月股价从19.70元/股上涨至29.15元/股;国泰基金于11月19日,大成基金、鼎诺投资、经慧投资等机构于11月25日前往奋达科技调研,11月18日、20日,奋达科技两度涨停,11月29日更是冲到了71.80元/股的历史高位。
而回望2012年11月29日,奋达科技的股价仅为8.04元/股,一年时间,涨幅达8倍之多。在经历一番回调之后,最终奋达科技全年涨幅为3.9倍,并荣膺A股中小板第一牛股。
据《记录表》显示,整个2013年先后有63家机构(其中多家机构调研多次)和20余名个人投资者共11个批次对奋达科技进行了调研。
而在奋达科技这波上涨行情中,除了机构,隐隐可见牛散作为推手。
21世纪网查阅奋达科技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发现,素有“超级牛散”之称的高凤洁、赵建平、王爱玲、吴志强已于今年二、三季度买进奋达科技,分别持108.94万股、100万股、67.5万股、38万股。
资料图:可穿戴智能典型产品
可穿戴故事:模糊的未来
不过,虽然凭借可穿戴这一概念实现了黑马逆袭,但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奋达科技的可穿戴依然停留在概念阶段。
在其去年12月2日发布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核查公告中,奋达科技表示:可穿戴电子产品尚未形成销售收入。
“目前,可穿戴电子产品领域从业者众多,其中不乏Samsung、Sony、Google、Jawbone等国际知名企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另外,公司可穿戴电子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及消费偏好具有不确定性,公司产品市场拓展面临一定风险。”在公告中,奋达科技如此表述。
面对着众多追捧者,奋达股份董事长肖奋也澄清表示,“我和我的团队反复强调过,智能手表不会影响2013年的业绩,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这么说的。”
此番言论似乎成为了奋达科技股价“牛势”的转折点。
12月4日复牌后,奋达科技以跌停收盘,12月5日继续跌停。在股价小幅回涨后,又分别于12月10日、18日、26日出现跌停,一个月内股价跌去20元,下跌近三成,资金高位套现的意图十分明显。
但CES(国际消费电子展)的到来,故事又被重提。
虽然,可穿戴这一科技概念已经风行多年,但直到谷歌、索尼、三星等巨头公司正式加入后,才让这一概念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
据了解,今年的CES大展上,可穿戴设备无处不在,各大厂商都在抢占这片市场高地。
而在CES展上,奋达科技也将智能手表带到了展台上。
不仅是智能手表,奋达科技董事CEO汪泽其还在CES展上表示,“目前奋达研发的可穿戴设备不仅有手表、手环,未来还会有眼镜、腰带等。”他同时透露,还有许多产品属于研发保密阶段。
受此影响,1月8日,奋达科技再次涨停,除了奋达科技,A股的可穿戴概念股,中航电测、共达电声等也强势涨停。
不过,相对于汪泽其的高调,肖奋的表述则更为谨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3年末,奋达科技有小批量智能手表出货,但只是给客户做体验评价使用,体验过后还要对产品细节做进一步改进。”
而据21世纪网了解,靠代工起家的奋达科技仍未摆脱代工者的地位,其推出的此款智能手表并不是贴自己的品牌。
奋达科技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对21世纪网表示,“这款产品我们的确贴了别人的牌,但生产制造都是在我们这边完成的。”
与此同时,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可穿戴概念现在虽然很热,但在公司内部并未把智能手表视为当前主要业务,只是基于无线技术的衍生产品,也希望投资者要理性投资。”
事实上,虽然可穿戴概念现在备受追捧,但整个市场远未成熟。从公开信息看,多数公司从可穿戴设备获得的收入很少,甚至还没有任何收入。
这一点,从机构的调研反馈中可见一斑。
公募基金和私募大佬近期对北京君正、丹邦科技、中颖电子、同方国芯等相关概念股进行了密集调研。
但从调研结果及市场人士分析来看,可穿戴设备市场短期还没有形成气候。
北京君正在调研中反馈,目前智能手表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看到特别炫和有黏性的应用。
光大证券则表示,长远看可穿戴设备百亿规模可期,但目前仍然处于行业导入期。目前各企业竞争格局分散,短期尚难出现地方龙头企业,大众市场仍需要引导消费,可穿戴设备行业产业链也还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