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光伏行业回暖之际,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以8.7亿元价格,将昔日行业龙头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收入囊中。11月18日,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光伏行业的春天已经很近,“最多就像我们现在和明年春天的距离。”由此,通威致力构建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太阳能组件,及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光热一体化产品研发、推广与应用等完整产业链条的重大部署。
光伏产业已到底部?
中国光伏行业在近几年跌宕起伏,经历了欧美“双反”调查、海外市场遇冷等一系列挫折。对于行业的现状,刘汉元表示,“整个行业的冬天虽然远远超过大家预期,不过现在看到了一点底部信号。”
在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尤其今年国务院发布“支持光伏产业走出困境并健康发展”的政策,对整个光伏行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刘汉元表示,新能源未来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使用新能源环境的排放压力能减少80%。光伏产业曾经的宠儿多晶硅浮华褪去之后,光伏终端市场已成为目前太阳能新能源的核心,目前通威(合肥)主要将生产这些终端产品。
但光伏企业阿斯特首席执行官张光春表示,光伏产业的国内应用已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同时其“两头在外”的格局也逐步解决。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市场无疑会迅速扩大。但目前从形式判断,明年光伏产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2016年政策效应或将显现,局势有所好转。”
全产业链静待逆转
在四川乐山,自2006年开始,刘汉元带领通威集团旗下新能源产业永祥股份,已形成从盐卤、氯化氢、烧碱、PVC、三氯氢硅、多晶硅到电石渣水泥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并正继续加大向下游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太阳能光伏电站延伸,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形成并不断完善化工产业和以多晶硅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并成为我国多晶硅行业唯一一家具有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更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多晶硅与化工联营形成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示范企业,也是全国少许几家当前仍在坚持生产的多晶硅企业,凸显出通威在行业内强大的竞争优势。
此外,成都双流,通威于2009年即组建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着力布局硅片生产,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下游领域,并开始在成都双流新能源产业园区实施光伏项目。
此次通威入主的合肥赛维,占地1000亩2010年8月,合肥赛维LDK1600兆瓦的光伏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作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光伏项目,颇受外界关注。但在今年4月,赛维LDK将合肥赛维出售给位于高新区的一家国有企业“高新区社会化服务公司”。三个多月后,合肥赛维股权再度被出售。正是这次转让吸引到了通威集团的注意力,9月10日,通威宣布以8.7亿元接手合肥赛维,并更名为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
显然,通威此次收购不仅加速拓展和完善了通威新能源产业布局,填补了通威在太阳能电池片领域的空白,其全产业链已然成型。
自10月18日启动试生产至今,该公司已有13条生产线全线开工,目前已实现300兆瓦电池产能,并将争取在年底实现600兆瓦电池产能、250兆瓦组件产能。目前,通威合肥太阳能与国内外光伏行业一线企业已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12月底销售订单已全部签订。谢毅表示,公司将争取在2014年实现2000兆瓦电池产能、500兆瓦组件产能全部启动和满产。
与此同时,通威集团筹划在四川及全国光照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5000MW的太阳能大型光伏电站,并开始规划在全国农村、城镇布局推广太阳能分布式中小型家庭发电站。
“只有打造好全产业链条,我们才具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刘汉元如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