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锂电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的进一步加剧,设备领域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为抢占市场,设备制造商们纷纷各出奇招,其中光是围绕融资租赁就演变出了数种不同的模式。记者了解到,国内包括赢合、浩能、吉阳等在内的一些设备厂商均在尝试或考虑尝试融资租赁模式,其中赢合的模式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从2012年开始,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让不少设备制造商们感受到了一股压力。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赢合自去年开始为上市推行了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市场模式。“不仅帮客户担保,而且有风投机构介入,这意味着租赁中介和设备提供商是一体的,这是一种‘变形’的融资租赁模式。”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高工锂电》表示,“我手头也有客户被他用这种模式抢走过。”
不过,尽管赢合的这种模式进展得轰轰烈烈,但多数设备制造商却对此均持不看好态度。
回购担忧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据了解,融资租赁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舶来品,最早起源于美国,后从中国台湾引入大陆。“融资租赁模式的思路是好的,但是比较可惜的是,这种模式进入中国之后就‘变味’了。”深圳市格林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树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鲁树立口中所指的“变味”指的是目前国内锂电融资租赁模式里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定,同时也是前述业内人士评价赢合模式“变形”的第一层含义:设备制造商需对承租企业进行担保,一旦出现承租企业停产或无法按时交租的情况时需要回购设备。
也恰恰是这条规定,让不少设备厂商们对融资租赁模式存有疑虑。
“设备的实际折旧速度太快,设备不像房产一直会升值。”《高工锂电》杂志总编张小飞博士分析称,“采用这种模式的(设备)厂家利润不高,一旦回购也不划算。”
“租赁模式是个好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不认可这种涉及回购的模式。因为目前国内锂电行业并不成熟。”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表示,“首先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属于非标产品,这类产品的通用性低,回购后的改造成本较高;其次设备的更新周期较短,我们驱动的设备一般为一年半到两年就要整体系统升级一次,国内的像比亚迪、ATL、力神等大型企业的设备两到三年就要被淘汰。因为电池本身的技术升级换代太快了,现在购进的设备,哪怕没怎么生产、使用,两年后也一样不能用了。”
相较于更新周期,国内现行融资租赁模式的设备折旧年限显得有点长。“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比如100万的设备,买入1年后的价值为90万,2年后80万,以此类推。”深圳市富银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高懿介绍。
而更让人头疼的还有部分企业的“不纯动机”。“目前锂电行业鱼龙混杂,存在那么一部分企业,不是真心干实业,是为了圈地圈钱。”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无奈道,“这些企业就追着政策风向跑,两三年的周期,赚够了就撤。有这个回购条款,如果碰上这样的企业,那就麻烦了。”
据了解,吉阳也计划与银行合作开展融资租赁模式,不过不涉及回购条款,具体操作模式尚在摸索中。
“赢合模式”除了回购方面的条款让设备商们不看好外,更关键的一点是他将租赁中介机构和设备提供商捆绑到一起之后的能否盈利及稳健发展的问题。
盈利存疑
“这种风投机构介入的融资租赁模式的风险太大,赚不到钱,雅康不考虑。”深圳市雅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卫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赢合模式”持保留意见,“这种模式意味着卖出越多设备,他(赢合)流动在外的资金越多。”
此外,融资租赁模式的意向客户也被设备厂商们打了折扣。“大型的企业一般不需要租赁,缺钱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才需要。”杨卫云直言,“而这类企业的回款很容易出问题。”
杨卫云的观点得到了张高懿的证实。“大型企业从成本考虑较少采用租赁模式,即便租,也多采用经营性租赁而非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形式,相较于融资租赁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随时终止租赁,一般用于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临时性或季节性需要,同时企业可以获得设备的保养、保险、维修和其他专门性技术服务。
“加上国内锂电行业的账期是越来越长,6个月已经算是好的了,很多是12个月。甚至还有一些是恶意拖欠的客户,他明明有钱,就是不给,我们也碰到过这样的客户,后来以打官司收场。”前述业内人士说到,“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他(赢合)这种模式有多大的几率赚钱?而且这种模式如果是上市之后是可以的,但上市之前采用能否成功就不好说了。”
“赢合主要是有风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如果光靠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做得起来,而且这种模式虽然表面看起来风风火火,但不赚钱。风投机构能支持他多久也不得而知。”据知情人士透露,赢合背后的风投机构实力强劲,包括佛山达成、松鹤资本等。
张高懿亦表示,融资租赁模式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平均1年至1年半以上才能实现盈利,赢合这种集中介机构与设备制造于一体的企业虽然价格上具优势,但风险也更大。另外对设备制造商而言,这种模式需要稀释股权,也就意味着不能完全自主的进行企业管理,在此期间企业容易出现管理方面的矛盾和纠纷。
张高懿的观点得到了鲁树立的认同,“一旦引进风投机构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要大幅提速,但提速之后企业的管理及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能否跟得上?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跟得上,这种模式就还有可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