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宜春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发展景象——无论是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无论是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腹地,一个个已经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都让人心潮激荡,精神为之一振!
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敢于争先、勇于跨越的宜春人紧紧围绕赶超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四大战役”,促使一批批项目落地生根、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集聚发展,而在这背后,是一组组用数字写就的铿锵音符:
1-7月,我市主要指标在全省实现“五个站前列”,即财政总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37.61亿元和301.68亿元,均列全省第四;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29个,个数全省第一;工业用电量51.48亿千瓦时,绝对额全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实现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增幅居全省第三。
宜春各大产业,正破茧成蝶。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发展壮大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总量升级
重大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更是撬动经济升级的强力杠杆。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就抓稳了产业规模总量升级的“牛鼻子”。
今年年初,我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招大引强”的口号,以推进“四大战役”为契机,先后组织开展了招大引强春季大会战、招大引强夏季升级战等系列活动。
在市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下,全市上下秉承着“不是好菜不进篮”的招商理念,分赴沿海各地,围绕特色产业,紧盯重大项目,打响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择商选资、产业招商、项目落地强攻战。
为吸引更多重大项目落户宜春,我市完善了重大项目建设激励机制。今年,市政府给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办事处颁发了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华木莲奖”,并重奖了13名提供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线索引荐人;
为让签约和开工项目尽快落地生根,我市继续推行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由市长任组长的市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小组,坚持每月到各县(市、区)或市直单位进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共召开20次协调推进工作会,解决问题300余个;
为优化发展环境,我市健全了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市帮扶领导小组,下设4个专门服务机构,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融资、用工、用电等问题;
优质服务“零距离”,环境保障“零干扰”,落实政策“零折扣”……
一大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我市开工建设、投资生产、达产达标。
总投资22亿元的丰城新高焦化项目点火投产,将年产220万吨焦炭、焦炉煤气及附属产品;宏宇能源、四特“两城”等省重点调度项目二期工程、投资13.5亿元的花炮联盟产业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西凯新能源产业集群项目花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春经开区……
总投资25亿元的中国生态硒谷已发展富硒有机农产品生产、富硒蛋鸡自动化养殖、富硒绿色蔬菜大棚种植等9大产业基地和1所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13家;由隆平高科控股的明月山隆平高科富硒生态(农业)示范区投产运营,一个融生态化、示范推广、生态休闲及旅游于一身的富硒有机生态农业园正呼之欲出;大观楼腐竹集团与北京二商集团合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集养生会馆、海洋之恋、3D漂浮影院等于一体的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已竣工,将于今年10月试营业;投资31.6亿元的樟树盐泉养生度假区、投资35亿元的丰城龙津湖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投资6.5亿元的禅都文化博览园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推进……
十大工业园区、十大产业基地,到处呈现出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竞相发展的蓬勃态势。今年上半年,靖安硬质合金、奉新纺织、市本级机电等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均在40%以上,拉动作用日显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推动了全市产业规模总量升级。
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延伸配套升级
延伸产业链,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环节。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
精心培育和扶持发展前景广、成长性好的企业,促其尽快裂变扩张,迅速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正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与共为。
今年,我市继续选择了200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实行“一名挂点领导、一支服务队伍、一套工作方案”跟踪服务,完善定期调度、按时通报、主动协调、年终考核制度,有力推动了龙头企业增产、增收、增效,迅速做大做强。
广东唯美陶瓷在丰城投资25亿元,兴建增资扩股项目;百神药业健脾八珍糕和灵芝浸膏片二期项目投产,公司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1户;列入市本级重点调度的百户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48亿元,同比增长15.45%,实现利税总额50.39亿元,同比增长18.08%。
依托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全市各地精心培育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使产业簇群效应逐步凸显。
奉新纺织特色产业基地是我省四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家级特色纺织基地。今年该县扶持首个织布企业江西宝丰针织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从而翻开了奉新纺织产业往下游延伸发展的新篇章。如今,该纺织基地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8家,总投资64.77亿元,纺纱规模达200万纱锭,初步形成了纺织原料——纺纱纺线——织布——制衣的完整产业链。
在完善产业配套上,今年全市各地通过政府投入、企业出资、对外招商等方式,强力推进了一大批产业物流中心、口岸作业区、培训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机构的建设。
今年5月,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物流园项目花落樟树,这是该市引进的大型央企,主要建设陆路口岸中心、码头、铁路专用线、零担货运中心、物流金融等仓储基地,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其中口岸作业区建设预计两年内完成。
产业的聚集效益,产业配套项目的逐步完善,有力助推了我市各大产业快速升级。有数字为证:
1-6月份,列入省重点调度的8家重点工业园区,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9.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1.2%;完成工业增加值167.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7.3%;上缴税金30.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5.8%;列入省重点调度的11个重点产业集群共入驻企业810家,其中已投产企业58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96.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1.4亿元,实现利税43.4亿元。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质量效益升级
科技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劲引擎。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人才兴市”战略和“产学研相结合”路子不动摇,一批批科技人才、一项项科技成果,犹如一个个活力因子,为企业转型发展、裂变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1.4%,高出全省6.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由2007年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48家。
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的增强,加上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使我市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
锂能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上下3年来的强力推进下,全市锂能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共有22家锂电新能源企业投产,初步形成了一条从原材料提取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较为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
本源新材料、合纵锂业等企业突破技术攻关,从锂云母中提取出碳酸锂,并批量生产;江特锂电池材料、博能新材料、正拓新能源科技分别生产出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鸿兴能源、联威新能源等企业生产出锂离子生活类电池和动力及储能电池;江西锂能产业、宜春天锂、宜春微型电动汽车、江特电机、宜工集团、福斯特新能源等企业生产出纯电动大巴车、短途小汽车、特种车、自行车等……
这些锂能企业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之魂,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等措施,不断开发新产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目前,福斯特新能源正积极向上申报锂电池国家级检测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江特锂电新材料正在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与此同时,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通过科技示范、政府扶持、完善市场体系等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品质,壮大龙头上档次,集团冲击闯市场,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22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2781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23家,占全省的12%。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宜春积极运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辅以现代化管理技术,促使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鞋革等传统产业实现量质齐升。
建筑陶瓷是高安的传统产业,2008年该市建筑陶瓷产业基地被授予“国家级”金字招牌。为促使建陶基地向环保低碳园区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今年7月高安用高新技术驱动改造创新,分三期对建陶基地企业134条生产线实施窑炉尾气脱硫设施建设,以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建陶基地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着力把建筑陶瓷基地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验区;
樟树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盐化工产业内的烧碱、甲烷氯化物、过碳酸钠等40多种产品得到再次开发,绝大部分工业废气、废渣实现循环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率高达100%;
……
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永无止境。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潮,宜春人民正满怀激情地扬起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帆,加速推进幸福宜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