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苹果iWatch、谷歌眼镜到百度咕咚手环、盛大果壳GEEK手表,国内外知名电子企业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热情持续飙升。伴随可穿戴设备电子产业链的逐步形成,智能穿戴产品也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被各方追逐的新蓝海市场。据业内人士分析,可穿戴电子产品是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国际巨头的主推产品将有望引发大量产业资本的跟进。目前,对TMT行业有着前瞻视角的机构投资者则率先对可穿戴电子产业链进行相关布局。
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普及时代,可穿戴设备概念的流行重新打开人们对科技与生活的想象空间,IT业界大佬也纷纷在此领域展开争夺。最新消息显示,索尼和三星将分别在8月底和9月初推出各自的智能手表。除了巨头企业之外,不少创业型公司也纷纷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推出各类概念性产品。据估计,可穿戴式智能电子产品市场的规模到2016年将达100亿美元。
实际上,可穿戴产品的应用领域已经从传统外置的智能综合应用或实时数据综合应用,延伸至人体医疗保健领域,比如智能隐形眼镜、PH胶囊等,其应用对象也将从人体或动物转移至房屋、桥梁进行应用嫁接,以实现整体生活的数字化。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对各类可穿戴设备增长趋势的预测,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其次则是健身和信息娱乐。有业内人士甚至乐观预测,鉴于可穿戴设备市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未来代替手机只是时间和技术问题。
有机构观点指出,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由于可穿戴设备在外在形态上相对于智能手机有更大的改造空间,产品打造对硬件材料的变革也会更大。仔细解剖来看,包括摄像头、电路板、柔性材料、触控面板、电池模组等可穿戴设备元器件及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扩大。除此之外,包括触摸屏、投影仪、通信模组等智能设备期间也将成为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在市场人士看来,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下半年甚至明年基金投资的一个重要主题,包括柔性电路板块、传感器、语音和耳机、智能控制器、液态金属等细分领域均会呈现一定投资机会。据一位长期关注电子领域发展的公募基金人士分析,目前硬件机会确定比较强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柔性电路板(FPC)、柔性屏和微机电系统(MEMS)等领域,如果上述领域能够展开与巨头企业的产业链合作,则意味着可穿戴市场的格局将会形成不同产品系列的阵营,国内厂商也将陆续跟进获得订单。另有私募人士认为,可穿戴电子智能设备还将使语音控制和交互技术在消费电子应用上获得更为突出的价值。由于未来可穿戴设备产品未来需要通过语音交互技术来达到解放双手的目的,一些涉及语音控制技术上市公司成为机构投资者布局可穿戴概念的重要标的。
不过,尽管可穿戴设备行业隐藏诸多投资机会,但仍有一些投资业人士对可穿戴概念持谨慎观望态度。据部分市场人士分析,可穿戴设备前景广阔但距离消费市场的普及仍有些距离,商业模式仍未成熟,不宜过快加大资金布局;同时一些国内硬件公司的技术创新空间有限,缺少平台支撑,市场不免陷入题材炒作而无实际业绩支撑,投资者需要警惕其中风险。
歌尔声学:进入增长“换挡期”
歌尔声学002241
研究机构: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毛平,熊俊撰写日期:2013-08-16
下修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预计未来12个月可能进入新老产品交替的“增长换挡期”,短期估值或有压力;13-15年EPS预测从1.00/1.61/2.50元,下修到0.90/1.35/1.90元,考虑到进入下半年,估值开始切换,且具备不断提升的全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相对于目前行业平均水平(14年25-30倍)应有估值溢价,给予14年35倍PE估值,目标价从35元上调到47.3元,维持增持评级。
上半年业绩总体略低于预期。上半年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44%,扣非净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46%(市场预期增长50-55%),扣非EPS0.31元;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指引为同比增长40-60%(市场预期50-70%),我们预计同比增长50%左右。
苹果产品SPKbox上,EarPod下。1)2Q13iPhone出货量6800万部,低于市场预期,同时公司采取限量保价策略,我们预计份额从50%下降到35%左右,EarPod耳机营收不佳;2)iPhoneSPKBox逆市增长。由于竞争对手出货不畅,我们预计歌尔的份额有明显增长。
2014年最大的亮点是智能电视和电子配件业务(可穿戴、游戏)。我们预计SPKbox渗透率有望提升,EarPod改款后单价或提高20%;智能电视领域,如果iTV启动,公司有望获得SPKArray(扬声器阵列)订单;电子配件领域,我们预计公司有能力切入三星的智能手表,索尼的智能眼镜和手表,并有望获得索尼PS4游戏机的整机代工订单。
催化剂:iPhone销量超预期,电子配件业务放量。
风险:苹果产品销量低于预期,新产品导入进度低于预期
得润电子:二季度重返高增长
得润电子002055
研究机构:光大证券分析师:蒯剑撰写日期:2013-07-29
事件:
公司发布中报业绩快报,符合预期。
二季度收入增长46%,净利润增长39%
公司在上半年实现8.9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实现近5300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符合预期。公司在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5.4亿元和3300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6%和39%。
四大连接器业务有望高增长,FPC业务更优
家电:公司是国内家电连接器行业的龙头,在海尔等大客户具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公司在欧洲的制造基地也有望开拓欧洲的高端产品。
电脑:已从CPU、DDR等产品线拓展至各种新品,客户范围也从泰科拓展至下游代工厂和品牌厂,未来几年有望实现出货量的大幅增长。
LED支架:建立了行业口碑,实现了对国内很多LED封装厂的出货,未来几年将随着LED行业实现高增长。
汽车连接器:一方面通过合肥的子公司供应国产品牌,另一方面通过与德国Kroschu的合资公司供应外资品牌,初期目标是配合奥迪A3的国产化。公开资料显示,一汽奥迪为国产A3制定了7年(2014-2020年)91万辆的计划。在国产第一年,产量约6万辆,其后2015年将达到12万辆。
FPC:FPC行业属性优于连接器。公司通过购买华麟70%股权获得手机和摄像头FPC业务,有望成为未来几年新的增长点。FPC也将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也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未来2-3年有望重返高增长轨道
公司在2010至2011连续两年保持了业绩的高增长,在2012年由于行业景气的低迷和主要客户的战略调整经历了业绩下滑。我们认为,公司已开始新一轮的高增长。
维持业绩预测和买入评级
我们维持对公司的业绩预测和买入评级。
长盈精密:依托竞争优势看好金属外观件
长盈精密300115
研究机构:宏源证券分析师:王凤华,李坤阳撰写日期:2013-08-06
核心观点:
公司位于消费电子行业的中上游,竞争优势突出
未来将使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发展金属外观件
长期受益于智能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持续高增长
报告摘要:
公司位于消费电子行业的中上游,竞争优势突出:第一,公司磨具发达到业内一流水平,一直以来投入很大,具备4000套/年的精密磨具研发能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二,自动化能力高,从容应对不断提升的人力成本,公司具有100多台自动机设备的设计和组装能力;第三,表面处理能力强,特别是在具有很高难度金属外观件的生产领域,通过工艺控制实现60道工序综合良率达到80~90%的水平。第四,客户资源广阔,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国内客户。
未来将使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发展金属外观件。通过加大核心零组件的投入,提高结构组件方面的价值量,进而提高收入和利润规模。
公司正在实施自己的1000台数控机床投资计划,快速提高金属外观件产能,已经给三星、HTC最新款手机供货,并已经承接了三星超级本的外壳加工订单。
公司受益于智能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持续高增长,预计下半年仍能维持增速,中低端手机增速有望更高。根据IDC发布数据,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38亿只,同比增长52.3%,环比增长10%,创近5个季度以来同比增速新高。其中三星手机出货量7240万支,占整体出货量的30.4%;苹果以3120万支出货量获13.1%市占率,平板电脑出货量1460万部;LG、联想、中兴分列第三至第五位。性能不断提升、功能不断扩充,仍不断促进智能终端的更新换代和消费需求高涨。
投资建议:建议持续关注数控机床的投资、产能和订单情况,及对公司业绩带来的实质性贡献。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4/2015年净利润分别为2.56/3.32/4.27亿元,EPS分别为0.89/1.16/1.49元,当前对应PE为39.2x/30.1x/23.4x。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40元。
水晶光电调研:传统产品提供稳定增长,新产品提供未来空间
水晶光电002273
研究机构:民生证券分析师:卢婷撰写日期:2013-08-06
报告摘要:
技术驱动,光学龙头
公司是以技术为第一驱动力的精密平面光学冷加工和精密光学镀膜龙头,依托这两项技术生产的光学低通滤波器和红外截止滤光片是公司当前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GoogeGass贡献最大看点
GoogeGass使可穿戴式设备变成现实。公司的子公司晶景光电(持股72.74%)主要从事微型投影系列光机模组设计、制造。晶景光电同时掌握了LCoS和DLP两项技术。前期谷歌收购其旗下显示器技术部门立景光电6.3%的股份,说明googegass确定使用LCoS技术,并由奇景光电提供芯片。而奇景光电此为公司供应LCoS芯片,我们预计公司有望成为googegass的重要合作伙伴。
新产品储备丰富,为未来增长提供储备
(1)人机交互方式变革带来窄带滤波片需求。目前窄带滤光片主要用于Kinect、LeapMotion和体感电视三类产品。从用途而言,都是放在CMOS之前,留下红外线给CMOS感光来获取景深的数据。
(2)阵列相机有望成倍推升红外截止滤光片需求。阵列相机投入商用将会吸引各大厂商推出相应的产品,从而带动相关行业订单迅速飙升,公司作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的龙头企业将在这一科技革命中充分受益。
传统产品稳定增长,受益于新产品需求提升
(1)代工与自产蓝玻璃IRCF齐头并进,国内智能手机蓝玻璃IRCF贡献度加大。
随着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占率的提升,公司自产蓝玻璃IRCF出货将成为公司今年业绩的重要贡献因素。
(2)单反单电领域,公司是全球主流相机厂商的供应商,目前市占率较低,凭借成本优势未来有较大竞争优势。今年上半年由于数码相机增速放缓公司业务受到一些影响,但随着下半年主要客户新品的推出,预计全年仍有稳定增长。
盈利预测和评级
公司今年的增长来源主要来自自产和代工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公司未来增长有赖于新产品的拓展,公司在微投、窄带滤波片、蓝宝石PSS衬底等诸多新产品方面都已经有充分的技术和量产准备。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4年eps分别为0.5元/0.71元,对应PE分别为48x/33x,维持此前“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微投产品市场进展不及预期;(2)日元贬值导致公司产品竞争力下降
德赛电池:业务结构优化实现业绩增长
德赛电池000049
研究机构:长城证券分析师:袁琤,王霆撰写日期:2013-08-07
投资建议:
公司发布2013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28亿元,同比增长16%;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7130万元,同比上升49%。公司通过打造高效制造平台、优化业务结构,目前已成为中小型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细分市场的行业龙头,同时拥有苹果、三星等高端客户资源。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4年EPS为1.49元、2.08元,对应目前股价PE为44.8倍、32.2倍,给予公司“推荐”的投资评级。
要点:
收入净利润增长较快。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28亿元,同比增长16%;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7130万元,同比上升49%。公司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苹果iPhone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产品订单的增长,以及三星Gaaxy手机电池电源管理系统的订单。
毛利率变化符合预期。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17.5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三星产品导入快速增加,盈利水平低于之前的苹果iPhone订单所致。公司净利率为6.70%。与去年同期持平。
产品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方面,上半年公司优化产品及业务结构,小型电源管理系统在高端客户中销售占比进一步提高;中型电源管理系统积极拓展电动工具领域客户,同时较好地把握了笔记本电池由传统电芯向聚合物电芯转型的新产品开发。上半年公司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并且实现了多工序自动化改造。同时,电池封装业务成功开发了新的国内智能手机客户,并积极开拓国际客户,取得了良好效果。
智能手机市场上优势明显。受益于下游智能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快速发展,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公司在未来有望继续成为苹果新产品的电池供应商,今年下半年苹果将有多款新产品推出,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公司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中兴、华为、联想、小米等品牌持续加大产品投放力度,将有利于上游电池等零组件供应商的进一步放量。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减弱,政府补贴继续减少。
环旭电子:廉价iphone与新客户拓展是最大看点
环旭电子601231
研究机构:国金证券分析师:程兵撰写日期:2013-07-31
投资逻辑
苹果出货量低谷已过,3季度新品推出在即:上半年苹果新品断档,销售低于预期,公司经营特别是2季度经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随着3季度苹果新品逐步推出,出货量有望得到显著的改善,预计整体通讯模组出货量增长在20%左右,而廉价iPhone推出将显著提升出货量,预计再增加约10-17%的模组出货量的增长;
新客户拓展有条不紊,穿戴式设备提升估值水平:继去年进入亚马逊KindleFireHD平板供应链之后,今年基本确认进入索尼Gaming系列产品,后续存在进入索尼智能机、智能电视等产品的可能;考虑到公司已经是联想台式机、基站等供应商,未来切入联想智能机的概率也较高;公司进入GoogleGlass供应链,后续有望持续提升公司估值。
下半年SSD有望持续贡献业绩:1)下半年PC厂商有望采取措施,小幅提振PC市场,利好超级本出货;2)SSD闪存芯片与Haswell芯片价格有望逐步下降;3)公司收取SSD芯片以外的材料费与加工费用,并不会受到价格下降的影响;
估值与投资建议小幅上调公司13-15年EPS预测为0.782元、0.969元、1.156元,分别同比增长24.44%、23.87%、19.25%,持续关注苹果新品铺货情况,目前股价18.8元,对应24x13PE,上半年业绩压力基本释放完毕,8月开始逐步进入苹果新品备货期,业绩呈现逐步改善的态势,维持“增持”评级,如果近期股价出现回调,则建议积极买入。
风险
苹果新品销售低于预期,客户拓展低于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