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数据显示,A股2469家上市公司,2012年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不足1%,基本属于“零增长”。而在5月初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针对高工锂电标的股所做的统计也显示,1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总和950.74亿,和2011年949.94亿相比,微增0.08%。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幅减少,15家公司的净利润总和14.5亿,和2011年36.5亿相比,大幅减少60.23%。管中窥豹,2012年锂电行业的寒冬可见一斑。
越是不景气的时候,对于投资者来说,越要擦亮眼睛,找到盈利能力强的“好公司”,分辨盈利能力差的“坏公司”。 因此,我们将二级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进行梳理,发现在2469家上市公司中,涉及到锂电概念的有50家,而如果细分到其子公司的话,将会有104家的公司有涉及到锂电业务,针对这50家公司及其子公司进行分析与总结,我们推出锂电上市公司之“最”。
最“多金”
在这50家上市公司中,锂电业务营业收入居前的主要有比亚迪,德赛电池,杉杉股份,欣旺达,中国宝安等(图1),其中德赛电池以32亿遥遥领先,而在2010年的时候,德赛电池的营业收入也就12亿左右,每年基本是翻倍增长,主要是受益于苹果的订单,目前ATL的收入占比高达38%以上。反映在股价上,德赛电池也成为二级市场上的大牛股,从2008年的不到5元一路上攻到目前的超过60元,股价涨幅超过12倍。
杉杉股份以16.78亿的锂电营业收入奠定了其在锂电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公司作为目前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形成了成熟完整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产品体系,产品种类覆盖锂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前驱体、负极材料及电解液产品。而中国宝安则凭借旗下深圳贝特瑞2012年年营业收入超过7.7亿而成为锂电负极材料的领头羊。
图1 2012年上市公司锂电业务营业收入前十五家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
最“纯”
锂电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是否是“纯”锂电上市公司的主要指标,针对这50家锂电概念上市公司,我们按照锂电业务占主营业务的比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发现最“纯”的锂电上市公司是德赛电池,当升科技,欣旺达等,占比在80%以上,而杉杉股份,新宙邦,成飞集成等的占比也在逐步提高,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比亚迪,江苏国泰,西藏矿业,亿纬锂能等的锂电业务占比只有在10%左右。(图2)
图2 锂电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重前十五家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
最赚钱
据初步统计,50家锂电上市公司中主营为锂电业务的子公司有104家,这当中,最赚钱的锂电公司是德赛电池控股的惠州兰微,净利润高达1.7亿,而比亚迪控股的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以及江苏国泰控股的国泰华荣的净利润也在9000万左右,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宝安旗下的深圳贝特瑞,2012年的净利润是5901万,另外佛塑科技旗下的金辉高科的净利润也在5000万之上,其他公司的净利润都低于5000万。(图2)
图2 锂电业务2012年净利润居前公司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
最亏钱
有最赚钱的就有最亏钱的,2012年是锂电行业的调整年,多家上市公司的锂电业务也深陷泥沼,最典型的是就是西藏矿业的子公司扎布耶锂业,亏损5132万,而国光电器旗下的国光电子也大亏3016万,成飞集成控股的中航锂电尽管营业收入高达2.13亿,但也是入不敷出,中航锂电2012年亏损2264万,比较让人诧异的是,惠州电池2012年的营业收入高达16.46亿,但净利润却是亏损639.59万。(图3)
观察最赚钱和最亏钱的锂电公司,也不难发现,资源类的和电芯类的公司2012年亏损比较严重,比如资源类的西藏矿业,西部资源等,电芯类的国光电子,中航锂电等,而中游材料类的上市公司2012年尽管也举步维艰,但基本还是能够盈利的,如电解液的国泰华荣,负极材料的贝特瑞,隔膜的金辉高科,沧州明珠等,最赚钱的当属于PACK类公司,如德赛电池,欣旺达等。
图3 上市公司锂电业务2012年净利润亏损居前公司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
最资不抵债
在这104家公司中,有三家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不抵债的现象,分别是德赛电池控股75%的惠州市德赛聚能电池有限公司,凯恩股份下属子公司浙江凯晟锂电有限公司以及中炬高新下属子公司中山中炬森莱高技术有限公司。其中惠州聚能2012年的净资产为-7627.13万元,中山中炬森莱高技术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为-1000万,而浙江凯晟锂电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为-400万元(表2)。这三家公司都存在着被清算的可能,如2012年9月28日,德赛电池同意惠州聚能停止对外经营活动,进行清算。此后被同处惠州的亿纬锂能以2200万竞得。而凯恩股份则一度有定向增发1.2亿继续增资浙江凯晟锂电有限公司的打算,但最后无疾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