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以来,欧盟先后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下月6日前,如果中欧双方未能达成解决方案,从上月6日开始实施的11.8%临时反倾销税将调整为47.6%的平均税率,这意味着大部分中国光伏生产企业将因此濒临险境。
据工商注册统计,我市有30多家光伏企业,几乎涵盖了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配件、太阳能发电设备、光伏电缆等。在经历了2010年光伏行业井喷式发展之后,从2011年以来光伏行业就已大不如预期美好。
还有20来天,就是中欧光伏双反谈判的最后期限。温州光伏企业怎么办?中国光伏企业怎么办?而就在光伏企业处于热锅上的蚂蚁时,记者从商务部网站“预警提示”栏目里查阅到,今年以来,欧盟、美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有近30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产品涉及玻璃砖制品、暖水虾、油浸式三相变压器、铜版纸等。这些产品不单单属于“温州制造”。
有这样的背景,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温州企业家、奥康国际董事长王振滔再也坐不住了。日前,王振滔带领团队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不是开国际馆卖鞋,而是推出一本新书,书名叫《胜诉欧盟》。这本书有200多页,讲述了温州鞋企奥康及掌门人王振滔经过六年的抗辩,终于在去年11月胜诉欧盟反倾销的幕后故事。王振滔选择在几天前吆喝《胜诉欧盟》,一个方面是想给众多正遭遇反倾销调查的中国企业提振一下信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面临贸易摩擦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中必须熟悉非歧视性待遇,保护企业产品出口所要求的正当利益。同时对那些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带有明显歧视性的措施,要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法律诉讼等手段坚决予以反击。”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周大霖表示,奥康在应对欧盟皮鞋反倾销的案件中,在尊重欧盟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理有据有节,最终促使欧盟高等法院推翻了欧盟普通法院的裁定,从而有力地限制了欧盟滥用反倾销措施和滥用自由裁量的权力。这非常值得正在经受反倾销煎熬的光伏等企业借鉴。
【深读】 《胜诉欧盟》四点启示
过去的17年里,全世界共发生4000起反倾销诉讼案,有1000起针对中国企业发起,但其中的胜诉率只有2%。素有中国反倾销第一律师的蒲凌尘表示,《胜诉欧盟》主要有四点启示。
◆勇于坚持。欧盟举起的反倾销大棒,指向上千家中国鞋企,令鞋企出口遭遇重创。在这场“蚂蚁与大象”的较量中,多数鞋企采取了退让的态度,提出抗辩者寥寥;面对旷日持久的官司,少数企业在上诉过程中不堪压力而退出。奥康董事长王振滔则沉着坚定,不屈不挠,抗争到底。
◆方法得当。在国际市场寻求发展,就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方法,学会共赢,善于维权。奥康聘请专业律师,就欧盟在反倾销抽样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中国鞋企市场经济地位判定以及损害认定等方面的问题提起诉讼。与此同时,奥康积极与欧洲政商人士沟通交流,其“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同行的共鸣。中欧产业企业间加强对话与合作,为减少摩擦、谋求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这双管齐下,可谓相得益彰,标本兼治。
◆形成合力。在此次诉讼中,奥康虽看似孤军奋战,但其背后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同行的鼎力支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企业联动工作机制的支撑,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底气会更充足、措施会更有效。
◆加快升级。包括鞋业在内的轻工业,只有在产业升级上狠下功夫,做好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实现从产业低端到高端的跃升,力避低价竞销行为,才能有效地打破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
【延伸阅读】
温州企业该对“技术壁垒”重视了
今年3月至6月,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展了2012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影响问卷调查,涉及机电仪器、纺织鞋帽等行业,其中在温州辖区9041家企业中随机选取了300家企业。调查显示,温州是我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最大的地区,企业损失金额18.26亿美元,占全省直接损失总额的50.61%。
据此次调查结果,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温州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在所有外部因素中位列第二,对我市出口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主要是丧失订单、退回货物和降级处理。美国、欧盟是温州主要出口市场,也是技术性贸易措施重发之地。
数量越来越多、波及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扩散效应越来越强,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外对健康、环保和安全越来越重视。2012年,世贸组织有72个成员共提交了2181件TBT(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
“由于在理念、技术、成本控制、上下游产业衔接等方面还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温州出口企业要完全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温州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温州企业该提升应对国外技术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检验检疫部门网站,密切注意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信息;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履行WTO成员权利,组织相关通报评议;参与检验检疫部门的相关培训,开展企业质检员的系列培训考核工作,建立首席质量官(CQO)制度,从生产源头抓起。
